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观点 >

以记忆传承超越审美代沟


    一次课上,我请一位学生(一位标准的80后)讲讲现在流行的网络文化。她在黑板上接连写下了一些奇奇怪怪的非文字符号,对我而言,它们不啻火星文。如果连年轻人使用的基本交流符号、基本语汇都不认识,想理解他们谈何容易?这让我陷入对文化代沟的思考。
    我虽然是教文学艺术理论、当代文化理论的大学教师,但常常怀疑自己是否了解这些80后、90后大学生的审美和文化趣味。他们喜欢的文学艺术和大众文化类型,未必是我喜欢的那些深具历史感、现实感、责任感的厚重之作,相反,有些是玄幻文学、穿越小说或者远离现实的二次元艺术。我相信不但是我,绝大多数50后、60后的父辈们对之都了解甚少。不是说我们完全隔绝于这些新的艺术类型和文化经验之外,而是说,我们遇到这些新事物的时候早已过了17—25岁——代际社会学所谓文化接受的关键年龄,已经无法或至少很难融入这种新鲜世界了,它也很难成为我们建构文化认同、形成审美判断的依据。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提出代沟概念,认为“代沟”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学概念,而是一个社会文化概念。共同经历重大社会历史事件(特别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比如改革开放),分享类似的社会经验并因此形成类似的价值观、文化态度、审美趣味、生活方式的群体,才能称为“同代人”,而“代沟”即指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差异与隔膜。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社会40后、50后、60后们创造和接受的文化艺术大体上是革命文化与人文启蒙文化,他们阅读红色经典长大,革命文艺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天下意识,进入新时期后,又接受改革开放带来的人文熏陶和文化洗礼。而80后、90后们的审美与艺术趣味产生于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经验中,物质文化、消费文化和科技文化高度发达,能够接触到的文化艺术媒介迥异于父辈和祖父辈,他们的文化趣味是飞翔于网上、驰骋于信息社会、自娱自乐于虚拟世界的。无怪乎今天常常听到类似“有代沟,看不懂”“有代沟,欣赏不来”的说法,在一个文化趣味日益多元的时代,审美趣味的差异化显而易见。
    但需要承认的是,子辈和父辈在文化趣味上的代沟并不是必然的,历史上父子两辈携手共同创造新文化不乏其例。两代人之间文化趣味上的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值得争取的。在尊重审美选择和文化生活丰富多样性的基础上,倘能多一些相互理解,多一些相互沟通,将有助于凝聚人心,形成文化创造的合力,实现代际的和谐共通。
    在反思代沟问题的时候,父辈们常常只在年轻一代身上找原因,指责他们自我中心、缺乏责任感、远离现实等等。但理性地看,简单指责是片面的、无济于事的,也是不公平的。我认为产生代沟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两代人集体记忆传承得不够。如果不通过文化教育的手段保存和传递前一代人的集体记忆,那么,特定的代际记忆和经验结构必将随之而去,从而造成代际的交流中断。德国学者阿莱达·阿斯曼写到:“每一个特定时代的群体都要受到特定历史时期的总体态势和核心经验的激发和影响,不管喜欢与否,一个人总是和他的同辈人共享着特定的信念、态度、看待世界的视野、社会价值、阐释模式等等。”正是这种共享的信念、态度、看待世界的视野等制约着个人记忆,使得一代人与此前或此后那代人相区别。
    而这种因经历不同造成的代际记忆差异,是可以通过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努力加以缩小的。集体记忆通过文化符号(包括文学艺术和各种建筑物、纪念碑、博物馆等)得到记录、铭刻、物化,通过制度化的仪式(比如每年一度的纪念反法西斯主义活动),通过制度化的教育(比如在教科书中如实记录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完全可以得到传承。不同年代的人分享相同的或至少是交叉的历史记忆,是代际沟通的重要条件;而代际记忆的有效传递、代际之间的有效交流,又将是我们超越文化差异和审美代沟的重要起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