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黄大年》:探寻英雄叙事的新面相
时间:2024/11/28 11:11:04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何殊我 点击:次
“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 ”看完影片《黄大年》 ,脑中久久盘桓的是梁启超先生《志未酬》一诗中的这几句。这部电影由成科执导,青年剧作家成孝湜编剧,张秋歌、史可、哈斯高娃主演,用纪录片式的镜头追忆了爱国科学家黄大年回国八年的峥嵘岁月,深入而细致地刻画了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心路历程。主创团队以精湛的技艺诠释了黄大年崇高丰赡的精神存在,使之穿过大银幕直抵观众的灵魂深处,让人慨叹:这才是新时代的英雄! 缅怀英雄有必要先回顾英雄的一生。黄大年1958年生于广西南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77年考入长春地质学院,是我国恢复高考后培养的首批应用地球物理人才。1992年他被公派到英国留学,从事地球物理研究工作,是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2009年,受到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感召,黄大年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被选为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首席科学家。天妒英才,由于积劳成疾, 2017年1月8日溘然长逝,年仅58岁。 这是一部写实之作。描摹英雄是文艺创作的一个挑战,特别在全媒体传播的时代,英雄人物的方方面面早已都通过文字图片展现无遗,口口相传中英雄的形象也已经在大众心目中扎根。古代英雄由于时空变幻,有着创作发挥的空间,当下的英雄,为其塑造影视形象则是难上加难。落实到黄大年的人物形象上,则又多了一层挑战——他从事的科研工作,是标准的高精尖业务,并不具备大众传播的属性,如何通俗易懂地将其展现在观众眼前,难矣! 从电影来看,主创们漂亮地应对了这个挑战,以大写意的手法勾勒出黄大年的人生岁月;以一个个事件为纬线,交织出了黄大年爱国报国的主线,让人感受到一颗赤子之心。影片以黄大年妻子的雪中回忆起兴,以2009年黄大年回国为故事起点,到其猝然离世结束,重点表现了他回国后八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穿插了青年时期的黄大年树立报国之志的片段。具体到科研,揭示了我们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落实到行动,展示了黄大年团队的精益求精。将艰深晦涩的理论隐藏在事迹中,让观众看到的是精神的力量。 这是一部勇气之作。英雄叙事非常容易陷入一种“主人公必须完美无缺必须要高大全”的套路,这样既让英雄脱离了生活实际,显得遥不可及,也会削弱文艺创作的教育功能。英雄有一些烟火气方显真实。 《黄大年》里张秋歌塑造的黄大年,在归国前后考虑到了可能对家庭产生的影响,面对妻子女儿的理解和关爱,也会默默无言,侠骨柔情显露无遗。 不过止步于此的话,也就不是一部优秀影片了。电影通过一个枢纽性的戏剧冲突,揭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黄大年带着一腔热忱和在英国养成的研究方法、工作方式回国,在具体工作中遭遇到了观念的冲突。科学讲究精确,但是他面对的环境正处于转型期,话语体系的不同、观念的差异都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一系列的挑战接踵而至:生产传感器碰到的问题、分工论证会上的交锋、机库不合规范面临执法拆迁,说定的项目验收却在同事们“给孩子过生日、去医院做检查、答辩材料没搞好”的理由下流产等等,所有的事情都要“慢慢来” 。表象是黄大年的科研水平和高要求带来的波折,实质上折射出的是改革开放的大命题。面对这种困境,黄大年有迷失有彷徨,甚至打起了退堂鼓。他猛踹家门、申请休假、雪地飙车、酝酿回剑桥等等。 最终,他还是依靠强大的信念重新面对现实,“为了理想,我愿意做先行者、牺牲者,走多远是多远,倒下了就地掩埋” ,让事业重新起步。这段冲突,展现了黄大年宵衣旰食的内驱力,也给影片增添了强大的张力。导演用这一系列的镜头揭露了国内外科技存在差距的深层次问题,可谓有勇知方。 同样,这也是一部青春之作。精神需要传承,英雄的精神和事业同样如此。给青年人以希望和力量,才能让事业后继有人。在不少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眼里,到国外拿了学位然后留下或者回国后选择待遇优厚的工作,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黄大年的选择跟现下流行的观念大相径庭。影片在这方面构造了两重镜像:一是黄大年的青年时代,一个是做了老师的黄大年面对着青年一代。黄大年早年从事物探相关工作,好友在事故中丧生,激励他奋发图强做科研。在大学毕业的时候,他在毕业纪念册上写下的是“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这种力量,促使他几十年如一日地潜心科研,走在世界科研前沿。“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从来没觉得我和祖国分开过,我的归宿在中国。 ”这些内容,对今日的年轻人而言仍然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是应该如何传递给他们呢? 影片中,黄大年除了言传身教,深入实际为年轻人解决问题,还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给他们阐释自己的理念,“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是怀揣着梦想走进这座地质科学殿堂的……我们个人的梦想,只有和国家、民族融在一起,才能焕发出惊人的力量! ”这样的情节,也会拉近和青年人的距离。 最后,这是一部匠心之作。黄大年的努力,切实地提高了我们的科研水平。黄大年带领团队,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万米科学钻——地壳一号,自主研制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分析一体化的软件系统,提高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的制造能力,这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成就如此伟业,其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影片中对这些情节的刻画,对科研成就的展现,在更深的层面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大主题的呼应。 按照编剧成孝湜的创作理念,“黄大年的科研成果在为祖国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人类打开了该领域的科学大门” 。影片开头,斯塔克将军质疑黄大年无所事事,面对老外的质疑,他侃侃而谈,并且一语中的,说出了他们的根本目的,面对老外的惊叹“难道您是上帝派来的” ,他有句台词,“因为我是黄大年”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因为我是中国培养的科学家黄大年,我身后有强大的国家作为支撑。黄大年后来回国,也是感受到了国内外的巨大差距,技术的差距往往威胁到的就是世界和平,和平受威胁就意味着战争。提高一国的科研水平,就是在提高国际间的制衡,本质上就是在捍卫和平,这也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宣示的主题。《黄大年》的匠心,可见一斑。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电影《狗十三》:成长的代价
- 下一篇:电影《大路朝天》:“路桥”与“心桥”的情感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