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悲愤注笔端 怎么读懂《祭侄文稿》
时间:2024/11/28 12:11:24 来源:美术报 作者:包子捷 点击:次
唐 颜真卿 祭侄文稿 纸本 28.2×72.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共23行234字 怎么读懂《祭侄文稿》 1月16日,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平城馆)开始举办“书圣之后——颜真卿及其时代书法特展”,整个展览汇聚了177件中国和日本的书画珍品,按照历史朝代演进的顺序划分为六个篇章陈列,一共两个展场,每个展场中展出三个篇章。除了颜真卿早、中、晚期的书法代表作,宋四家“苏黄米蔡”全都聚齐,本来以为早已毁于战火的北宋《五马图》第一次惊现,还有为真伪辩论了大半个世纪的“天下第一草书”《自叙帖》等。其中,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借展的唐代颜真卿真迹《祭侄文稿》引发热烈讨论。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后世誉为“在世颜书第一”,与王羲之《兰亭集序》、苏轼《寒食帖》合称“天下三大行书法帖”。《祭侄文稿》被誉为“限展国宝”,一直“藏于深闺”,上一次得见真容是在2011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的“精彩100国宝总动员”的特展上。海外借展更追溯到1997年在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的展览上。这件作品的魅力在哪里?为什么历史给予如此之高的评价?本期专题,我们从《祭侄文稿》的价值、“天下三大行书”的排行、由观摩颜真卿《祭侄文稿》联想到的问题出发,从各方面来解读这一“国宝”。 颜真卿,字清臣,唐代名臣,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官至太子太师,封鲁国公。在“安史之乱”中,光常山一役,颜氏家族有30余口惨死在敌军屠刀之下,这其中就包括颜真卿的侄子颜季明。两年之后,颜真卿才找回尸骨,他面对侄子颜季明仅存的头颅,顿时声泪俱下,提笔写就这篇祭文。通篇祭文一气呵成,字里行间,点画之间,无不展示着作者极度的愤懑、痛苦与悲伤的情感。每次面对这件作品,其中悲惨都令人不忍卒读。 《祭侄文稿》的价值 文物学上,对于文物的价值断定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祭侄文稿》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件艺术品的文物价值,在它身上更多地是体现一位忠臣的情感价值和一个民族的精神价值。 艺术史的价值。《祭侄文稿》内容开头即说明创作时间:“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辰”,距今已有1261年。纸质文物保存不易,文物界说法为“纸寿千年,绢寿八百”。文物定级时,对于元代及以前的书画,皆定级为一级文物。《祭侄文稿》保存至今,不仅流传有序,而且寿命已达极限,这在文物中是十分难得的。从艺术上来说,书法作为艺术的一种,以抒发情感为最终目的。《祭侄文稿》的成功,在于把个人的内心情感完全展现了出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祭侄文稿》被后人奉为“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与《兰亭序》相比,一件是悲痛到极致的泣血之作,一件是兴奋到极致的神来之笔,它们的艺术水准都是极高的。 个人情感价值。当一个人在死者面前情不自禁痛哭流泪时,他此时的感情肯定是真挚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书者用书法的线条艺术来表达此刻的愤懑或悲伤,则完全是发自内心的。颜真卿《祭侄文稿》就是这样的一件作品,它用书法艺术强烈地抒发出了作者自安史之乱以来所受过的种种痛苦、绝望与悲愤。让每位读者都心情沉重,铮铮之铁骨,浩然之正气,便是《祭侄文稿》所体现的个人情感价值。 民族精神价值。颜真卿的人生中经历了唐代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而且他也积极参与平定了这场动乱,他的命运与国家荣辱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祭侄文稿》中所记述的是当时国家大事的缩影,文中所体现的颜氏家族坚韧不屈、义无反顾的精神气概和一个臣子刚正不阿、忠贞为国的道德品行,是一个民族精神价值的核心所在。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祭侄文稿》的意义也就不同于一般的文物了。 难以超越的绝品 自古学人学书,都从临摹开始。对着前人的经典作品,先临后摹,通过一遍一遍地反复练习,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的程度,才算得上成熟。然而,一件作品身上所表达的情感是无法复制的。尤其对于《祭侄文稿》这样的情感表达已达极限的作品,脱离那个特定的时间和氛围,便再也写不出来了。颜真卿在书写时,面对着侄子的头颅,情绪跌宕,提笔直书,对章法没有刻意安排,写错便直接涂改,仅为“草稿”而已。运笔的执转使用,用墨的浓谈干湿,行文的轻重徐急,布局的欹正疏密……等等,总之,所有的技法都可能被置之脑后,一任情感放纵奔流,笔随心走,随情走,随意走,就连字体也随时变化,尤其写到结尾处,字体随情感的推动由行变草,已达抒情的极点。书法艺术史上的这些任性之作,往往都能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对于书法临摹者来说,面对这样的作品,如果没有颜真卿文中所言的“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的独特内心体验,在任何情感上的临摹都是虚假的东施效颦。这也就是《祭侄文稿》的独特性,它是难以超越的绝品。对于中国书法史来说,《祭侄文稿》的出现,是一次偶然,然而这次偶然之作,却成了千年来书学后人们再也无法企及的高峰。 有尊严的《祭侄文稿》 祭文是中国文学史上产生的一种独特文体,这种文体的适用场合很少,只在祭祀或哀悼时使用。《祭侄文稿》作为文物的一面,当然有可以展出的性质。但是,《祭侄文稿》由于表达的情感独特,代表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精神气概,且文体是祭文,所以在笔者看来,这样的作品应一直坚守在一个博物馆特定的位置专门陈列,让想来观看的人自行前来一睹真容。不管是在国内外借还是出境展出,都有些不宜,这是对《祭侄文稿》本身及作者最崇高的尊重。当然,我们更希望有一天它能回归故里,放在最合适的地点,让国人凭吊。对于一代忠臣以万般悲愤写就的泣血长歌,我们每个人都应心存敬畏。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万金不传之秘”的《神奇秘谱》如何流传?
- 下一篇:由观摩颜真卿《祭侄文稿》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