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观点 >

【文萃】王海洲 张琳:中国电影中的季节叙事策略


    四时,既是一个时间概念,同样由于有与其相伴的物候的变化,又是一个空间概念。中国人对季节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感知力,从《诗经》中的“风、雅、颂”到近代有着章回体叙事结构的小说,它始终在其中影响着中国人的艺术表现和审美习惯。季节与中国传统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无数文人墨客、诗人画家的艺术灵感来源,是文艺作品象征与隐喻的载体,是情感寄托与艺术表达的对象。它不仅将农业社会背景中的时间诗化,更是一种生命的表征。季节的韵律渗透进每个时代的文化表达中,也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感触神经里。
    季节美学研究在文学领域早有先例,着重于季节叙事、季节审美两方面。这些研究涵盖诗歌、明清小说、古典小说及现代小说等多种形式,较为成熟地开辟了文学中的季节叙事研究领域。本文将此研究方法拓展到电影领域,从电影的叙事和传情等方面分析季节美学的文化内涵。
    改编自茅盾同名小说的《春蚕》,在季节叙事上采取了以春天这一季节为背景,依据蚕的生长足迹的时间顺序进行叙事,展现了特定时代下中国农村人命运多舛的生存面貌。“春天”在影片中是表现主体,直接参与叙事,它影响蚕的生长,也时刻决定着主人公的情绪和命运。同样选取“春天”这一季节背景,《小城之春》采取的叙事策略则更具象征意味。在该片中,它不参与任何故事推进,却无不在描绘着一种本该热闹却无奈宁静的初春景象;大自然的“春”的时间与空间概念失语了,而每个个体身中的生命意志则苏醒了——由此,其独特的叙事张力和审美效果形成。
    对比《春蚕》和《小城之春》,前者在季节叙事策略中突出展现季节叙事的时间性,而后者则更强调季节叙事的空间特性,二者采取的截然不同的季节叙事策略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叙事效果和艺术风格。四时中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能给电影的语言带来更多的表现空间和可能,其作为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具象化时间与空间,不仅仅在早期的电影中有所体现,而是一脉相承地隐匿在许多创作者无意识的叙事策略中。在建构中国电影学派的研究主题下,中国电影中季节叙事值得被更多人关注与研究。
    (作者单位:北京电影学院。原题《中国电影中的季节叙事策略——以<春蚕>和<小城之春>为例》,《民族艺术研究》2018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胡子轩/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