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考图》儿行千里母担忧
时间:2024/11/28 09:11:12 来源:收藏快报 作者:胡剑明 点击:次
“儿行千里母担忧”乃自古始然的母亲情感。这幅光绪朝瓷画《送考图》(见图),令人无法忘怀。画面上,年轻的举子将要远行参加科举考试,白发老母拄杖再三叮咛;门内的新媳妇举袖至腮,似乎刚刚哭过,抬起的手臂又似欲言又止;婆媳之间的使女,转身聆听;男主人身后的书僮,挑着挂有雨伞的书箱迈步欲行……每个人的神态都描绘得惟妙惟肖。背景画得也十分精彩,花窗粉墙、曲栏洞石、茂密的梧桐芭蕉掩映宅院,上面祥云缭绕,状如盘龙。边饰是“万”字锦地开窗,四个开窗内分别画着琴、棋、书、画。 “进京赶考”,这可谓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专有名词。那时,全国的学子们先要通过乡试考上秀才,再通过州县考试考上举人后,才有资格进京考取进士。由于每次考进士的时间是确定的,考试的地点又多在皇帝所在的京城,所以便有了“进京赶考”一说。明清两代,每3年在京城举行一次会试,而明代永乐年间迁都后,一直实行两京制度,分别是北京与南京,所以,除了以上两地的考生外,其余省份都必须前往京师考试。 史料记载,左宗棠从道光十三年(1833)开始,22岁就踏上了赶考的旅途,由于前两次落榜,道光十七年(1837)12月初,左宗棠第三次赶考,道光十八年(1838)2月抵京,大致用了3个月的时间。再如丁治棠,四川合川人,参加光绪十五年(1889)举行的会试,于光绪十四年(1888)阴历十二月二十日从家中出发,坐船到重庆。23日,他再坐船前往上海。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终于在正月20日到达上海。2月初二到天津港,初七到达北京,他在路上一共花了47天的时间。4月26日,他离开北京回家,回家路线相同,7月回到重庆。丁治棠到北京参加会试,前后一共用了8个月的时间。 除了路遥、开支大、就是途中的安全和疾病的问题了。走到偏僻人稀之地,土匪抢劫赶考举子的事件虽不能说没有,但很少发生。因为,举人赶考所带路费都不多,而官府对抢劫举子的土匪追查严,且判刑重,土匪犯不着冒险去干获利不多的事。另外,土匪也不会抢错,因为赶考的举子大多用黄布做成旗帜,大书“奉旨会试”等,结伴招摇上路。 赶考的举人,最大担心和麻烦就是路上生病。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科举人,晋宁州金砂村的李承祜、李承祐兄弟俩,于光绪十五年(1889)双双赴京会试。李承祐在路途上受了风寒,到京城后卧床不起,没等到会试便病死京城。兄长李承祜忙于料理胞弟的后事,又要扶柩回晋宁,只好放弃会试。此后,李承祜也没有考中进士。可见过去“赶考”的举子真是要让母亲非常担忧了。 光绪朝青花不仅故事好,纹饰也丰富,凡是在清代能见到的纹饰,光绪朝都有。纹饰画法主要有三种:第一为单线平涂法,其中以仿康熙雍正的缠枝莲纹最多,这是工匠将传统画法简化;第二为单线平涂法加点染法,用于仿清三代,在画风上多带光绪特点;第三是光绪朝多创新,纹饰清新,笔法细腻,风格朴实,有绢画效果。我们从这幅“送考图”可领略其风采。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清代瓷画《苍龙教子图》的来龙去脉
- 下一篇:《鹊华秋色》五则题跋 董其昌都写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