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美学:美在哪?梦在哪?
时间:2024/11/28 11:11:26 来源:天津日报 作者:胡春萌 点击:次
科学发展到今天,从阿基米德到牛顿,从爱因斯坦再到霍金,跨越了十几个世纪的时间,每次科学的飞跃和技术的跃升,也必然影响着人们对未来社会的想象,各种各样的“科幻”艺术作品也于此而生。自今年贺岁档影片《流浪地球》上映以来,大家对“科幻”这一词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从科幻文学到科幻影视,从科学设定到世界观架构……大家对中国科幻的关注度似乎达到了一个峰值。其中,不少影视行业大佬、资深的科幻作家、特效行业的专业人士将目光聚焦在中国科幻美学的价值与未来之上。 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人们把科幻想象化为具象的图片、影视作品,已经越来越容易了。尤其是人工智能诞生之后,为人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工具,将人类从繁琐的重复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与此同时,人们对创意与美学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副总经理马平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对科幻作品的影响:我记得小时候将科幻电影当作童话来看,到了今天很多当年看到的场景已经慢慢变成了现实,比如曾有电影塑造了一个完整的虚拟偶像的形象,今天已经有二次元虚拟偶像了。可以说,在当下我们这个时代的电影中,所呈现的这些科幻场景,真正实现的、最具科幻感的应该就是人工智能了。 人工智能是什么?这个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分享一点个人的感受,我觉得人工智能就是人类社会面对未来的一个全新动力。人类从农业革命开始,摆脱了对食物采集这样简单重复的工作,使得人类产生整体的进步,工业社会让人类产生了第三产业,我相信人工智能在当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会更为深远。人工智能会让我们从所有简单重复的劳动里面出来,让人类更多完成创造性的工作,完成创意性的工作。 对于我们影视行业来说,它将给整个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以影像处理为例,曾经,从实验室到真实世界,需要大量的工作,需要大量的研发,我们面临的素材、制作是千变万化的。如今,人工智能带来很多新的制作工具,比如传统的工艺手段里,图片社提供老照片的修复,很有经验的老师傅,一个人一周时间可以恢复老照片,现在我们的算法5秒钟可以处理一张。使得这个行业里的从业人员,从简单重复劳动里面一定程度上解脱出来,这些人员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到创意上,放到更有价值的工作内容上。再比如,我们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油画中的蒙娜丽莎赋予了人类的表情,这套表情系统跟传统的捕捉不一样,因为不涉及任何三维模型,不涉及任何材质绑定,等等,直接在一张照片上,通过人工智能把演员表情复制到静态图片上。这是一种全新的创作可能性,我们不需要复杂的动画系统、材质等,这可以给很多人机会,让他们可以创作出更接近于行业标准的虚拟角色、虚拟偶像。 我们已经看到人工智能所带给我们的技术,所有的这些技术就是让人类更容易地去创作专业的影像,创造可以去表达我们情感的影像。大家都知道,影视行业甚至于整个艺术行业的专业性是人类社会最缺乏的资源,有了这样的工具每个人都会有一个人工智能助理,满足我们的需求,这会给人类带来沟通方式的变化,把我们想表达的东西,通过影像展示出来,而不是通过匮乏的语言和低效率的文字进行沟通。 在前不久举行的“科有疆,幻无界──中国电影的科幻美学”为主题的论坛上,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分公司总经理许建海,从制片方的角度谈了他对未来中国科幻内容的期待:科幻作品首先必须要有科学性,科学设定要严谨,其次作品的逻辑性、逻辑推演要经得起推敲,最后,也是我们最看重的创新性,我们本土的科幻作品与西方作品相比,它的创新的点在哪里?新的创意、新的美学价值在哪里? 需要更多现实主义的发问与思考 微像文化多年来致力于科幻版权和文化推广,CEO张译文在谈到对科幻IP的筛选和改编时说:我们团队对版权内容的改编有三个不动,一是科学设定,二是世界观,想象力的边界,三是作家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就是科幻作品为人们提供的另外一种思考的维度和想象的空间,这是科幻IP的社会价值所在。这种不改动,其实也体现了我们团队对科幻故事的筛选标准。 陈楸帆的长篇科幻作品《荒潮》,由《三体》译者刘宇昆翻译,于4月底在北美出版。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被抛弃的电子垃圾岛上的“坏未来”的故事。从科幻迷到科幻作家再到科幻影视的从业者,陈楸帆对中国科幻未来有着自己的思考:今年贺岁档,《流浪地球》火了,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另一部中国本土科幻电影《疯狂的外星人》,这部影片从科幻美学的角度来看,它成功地将中国本土元素与科幻进行嫁接,给科幻带来了中国人的视角。 “我觉得创作一个好的科幻故事,它要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往大了说,这个故事或许体现了一种终极意识,是宇宙的命运等,往小处讲,它可能是对现实的、身边问题的持续思考。尤其是能够被开发为电影的科幻作品,它不是让人娱乐完了无所收获的,它应该提供认知启蒙,有提供惊奇感的故事和视觉元素,包含打动人心的情感上的链接,这个故事放在中国的语境里可以产生共鸣,它驱动我们去思考。”科幻作品是需要现实主义的,创作者要有社会责任感,陈楸帆觉得:“我创作的时候,必须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我觉得这个题材没必要被写出来。” 同为著名科幻作家的潘海天,如今正带领团队为《三体》打造“三体宇宙”,即为IP建立完整的世界模型,包括人物设定、种族设定、科学体系构建、世界观,甚至摹绘异世界地图等。几年前,潘海天也参与了中国奇幻IP里程碑式的作品《九州》的创作和“九州宇宙”的打造。“我们的团队也会购买科幻IP,由于团队里有很多科幻作家,所以我们对于作品的细节并不很看重,因为可以改编,我们最看重的是从科学发展点来讲,故事有没有足够的惊奇感,有没有不可替代性,故事的延展性如何,作品世界观的独特特色在哪里。” 谈到中国目前科幻市场的特点,潘海天觉得,有点像西方几十年前的科幻黄金时期,市场更喜欢带有科学乐观主义、技术乐观主义的作品。这与我国的发展现状有关,人们对我国的科技发展是自豪的、骄傲的,认为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就影响了我国目前很多的科幻作品,主角大部分是技术人员,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目前中国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的美学,充斥着程序员的美学。为什么这么说呢?读者和观众所接触到的科技产品,为我们提供了对未来想象的线索,而这些线索往往是程序员带给我们的。 “如今,在西方这个科学乐观主义时期已经逐渐过去,作品对技术的反思介入得更深。反观我们的作品,反思相对少一些,但是科幻创作必须去直面坏未来的可能性。”潘海天说,“科幻是需要更多可能的。” 站在传统与历史上的未来美学 回到中国科幻是什么的老问题上来。 无限自在传媒董事长朱玮杰表示:就是要在科幻故事里有中国化的东西,有中国人的价值观,有能够感染中国人的情绪。曾经《前任攻略3》击败了同档期的《星球大战》系列电影,迪士尼高层也很困惑。其实这就是靠的文化根基,靠的情绪。《流浪地球》的情绪加分是很多的,时间对,与当时网络和市场的情绪很贴合。我最近在选项目的时候,看了这样一个故事,故事的美学风格是赛博朋克,但是故事里帮派的名字是朱雀、玄武,两者完全不搭界,读者看了就像吃饭嚼了沙子。通过这些年的观察,我觉得中外观众对科幻的偏好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中国观众要信,外国观众要想。当年卫斯理系列小说那么风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者从人们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切入,比如身边的一只猫、屋后的一座山,等等,带有现实神秘主义色彩,让读者很容易带入进去,很有意思。 对此,许建海表示认同: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看待科学的角度是有文化差异的。中国的科幻故事要符合中国人的情绪情感,具有中国视角。为世界科幻提供一种中国化的精神层面的可能性和独特的情感表达,这可能会成为中国科幻发展的驱动力。 谈到中国科幻的美学特质时,陈楸帆表示:我们思考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思考,相比于美国和日本,我们要立足于怎样的文化根基。这个是很难的,因为在现代我们的美学体系是破碎的,不只是科幻,其他方向亦是如此,所以要想建立我们自己的美学话语体系,有一种可能就是回到远古美学脉络里去寻找,另一种可能是向苏俄科幻美学靠拢,但这只是一个方向,它不是唯一的方向,我们要去梳理。 “科幻进入中国的时间很短,十年前还有很多中国科幻小说用的外国名字,故事发生地在外国。”潘海天说,“我觉得建构我们自己的科幻体系,可以从几个方向入手,第一点,从故事解决什么问题、解决什么样的焦虑入手,让这种焦虑带有中国的特性;第二点,从解决焦虑的方式入手,融入中国人的哲学观、价值观,我们的集体主义、对家庭观念的重视,都为世界带来不一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点,建立自己的科幻美学,具体说就是提供一种有中国风格的对未来的想象。” 张译文总结,实际上,一个有中国科幻美学特色的科幻好故事,就是一幅由中国人想象出来的、建立在中国传统与历史根基之上的、未来生活的图景。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都挺好》:直面原生家庭的痛点
- 下一篇:穿越“地心”后,他回到了童年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