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营2019》:探寻本土男团新标准
时间:2024/11/28 10:11:30 来源:光明网 作者:朱传欣 点击:次
2018年,各视频平台密集推出了一批艺人培养为主题的综艺节目,本土男女团文化开始在国内盛行。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上线的同类型节目逾十档,经纪公司超百家,参加节目录制的青年学员近千人,一个规模巨大的艺人产业已初步形成。这类节目通常制作规格高,传播气势强,社会影响大,对当下的网综市场产生一定提振作用。然而,节目品质良莠不齐、学员资源开掘殆尽、观众兴趣极大透支、经营管理后劲不足等问题开始同步显现,艺人培养类节目在一年时间内积淀下诸多问题。 一是重“选”不重“训”。当前,不少定位为“养成类”的网络综艺节目,本质上与多年前风靡一时的“选秀类”综艺无异,节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仍是“选拔”而非“训练”。这些节目往往忽视过程展示,侧重结果呈现,淡化学习经历而强化信息输出。观众们看不到学员参训前后的明显变化,只看到一个个扁平化的个体。面对陡然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些“养成类”节目普遍缺乏足够的耐心与定力,试图以“割韭菜”的方式将选手资源迅速变现,从而背离了这类节目“育青苗”的使命,倒置了“耕耘”和“收获”的关系。 二是见“娱”不见“艺”。男女团表现以音乐、舞蹈为主要内容,具有极强专业要求。然而,近期上线的几档节目呈现出某种“去才艺”的倾向,舞台、训练室的镜头明显减少,生活空间、公共空间的桥段明显增多,节目的娱乐化成分大于专业化成分,团队成员的业务水平大幅下滑,舞台表现以翻唱和模仿为主,甚至有零基础的学员仅仅练习了几个月便要出道。优质生源的流失固然是同类节目共同面临的窘境,然而,对学员核心素质的低要求、一味追求“娱乐感”实为舍本逐末之举。 三是走“量”不走“心”。同类节目普遍奉行“流量”思维,在线上线下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然而,这些节目在收获较高点击量的同时却没能获得与之匹配的美誉度,反而在无形之中营造了一种消费化、浅表化的节目调性。节目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正向价值观的传导,或是以“两张皮”“低级红”的方式进行价值输出。与此同时,学员个体的专业技能、性格特征、人格魅力和精神价值无从体现,无法与观众建立长时、稳定的情感维系。 如何在严酷的竞争环境中突围,如何探寻中国男团的标准,如何打造青年团训节目的新取向、新模式、新风貌?这是《创造营2019》面临的首要问题。在第一期的内容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可喜的改变。 首先,从“竭泽而渔”到“授之以渔”。面对国内学员资源的迅速消耗,《创造营2019》没有重复才艺选拔的老路,转而回归到人才培养的“初心”。节目强化了对青年学员在精神、体能、技能等方面的专业培训,用具体的任务和严苛的标准引导学员树立高远志向、锤炼奋斗精神、体悟人生态度,并将这种人生观、价值观运用到艺术修养和团队协作当中,通过三个月的时间,让学员完成从内到外的成长与蜕变,展现出当代青年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人格力量。 其次,从“无章可循”到“标准明确”。无论海外还是国内,男团都是一项具有高度职业化特质的产业,从业人员应当具备充分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习惯。应当承认,每个人都有天赋,但要将天赋转化为优势,只有靠长期努力和刻苦训练,没有捷径可言。《创造营2019》将职业生涯规划导入节目机制之中,用职业精神打消学员一夜成名的幻想,帮助学员更好地认清自己,进而规划出一条清晰合理的职业发展路径。 再次,从“昙花一现”到“历久弥新”。在《创造营2019》前期发布的一支宣传片中,四位“班主任”郭富城、苏有朋、黄立行、胡彦斌与年轻时的自己对话,让不少人为之泪目,感叹时间的力量和经典的价值。当前,男团市场瞬息万变,成员更新换代极快,此前的同类节目多少经历了团员中途退团、团不成团的风波,也将这一产业的喧嚣和浮躁展露台前。如何摆脱速成化、快餐化的发展倾向,构建中国本土男团成长成才的长效机制,让在节目中成团的青年及其作品能够经受起时间的检验,也是《创造营2019》重点考虑的问题。 作为一档社会普遍关注的大型青年团训节目,《创造营2019》承担着展现风貌、引领价值、塑造新人的重任,因此,应当有更加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加宽广的行业视野、更加坚定的社会责任、更加丰沛的人文情怀。期待《创造营2019》能够发掘和培育出更多怀揣“赤子之心”的青年榜样,探寻中国男团的新标准,推动中国男团实现“从有到优”的迭代升级。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波西米亚狂想曲》:音乐是他的故乡
- 下一篇:《地久天长》充满中国人情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