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剧《乡里乡亲》:当代农村题材的深度开掘
时间:2024/11/28 09:11:56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叶萍 点击:次
新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并未动摇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基本属性。农业仍然是立国的根本,农民仍旧占据着全国人口的绝对比重。因此,关注农业、关注农村,在社会转型以及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语境中,以新的时代书写,来关照当下农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塑造出真实可信的农民形象,理当成为戏曲现实题材创作中,需要不断去探讨和实践的课题。近期,由武汉市楚剧院上演的大型现代楚剧《乡里乡亲》 ,为当代农村题材的书写交上了一份令人欣喜的答卷。2018年的首次演出,便获得业界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肯定,这是一个可喜而又值得关注的现象。 《乡里乡亲》这部戏以当前农村的热点问题“土地流转”为创作背景,围绕猪场女老板樊梨花与回乡农民工隗三户之间的土地之争,描写了乡邻关系以及乡村社会中“情”与“理”的冲突,从侧面展现出和谐乡村的美丽。 虽然,这是一部反映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大戏。可是,它没有像类似的作品那样,刻意去拔高人物,也没有简单地套用“新农村建设+模范人物带头致富+乡村爱情”的写作模式,而是在乡村社会的人际结构中寻找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密码,将乡情、亲情、爱情编织进戏剧冲突,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舞台效果。剧中情感的聚合、“情”的艺术呈现,不是毫无目的的情感宣泄,而是围绕“争土地”这一事件来推动。在“争”的过程中,无论是梨花的真情说服、还是打出爱情牌让爱秀劝解,三户毫不妥协,“争土地”步步升级,矛盾在三户破坏猪场设施时达到不可调和,最后由法院判决土地归属,将故事推向高潮。该剧在叙事上延用了传统戏曲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因而故事富有节奏感,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剧中每处情节都体现出创作者的匠心。比如第三场戏,梨花为续签租地合同,决定利用小姑子爱秀与三户之间的旧情去说服他,并约定事成之后推窗为号。三户家久未住人,为除霉味,三户开窗,被梨花误认为大功告成。当梨花拿着五万元钱给三户做补偿时,这钱让三户想起,当年正是梨花向他索要五万元的彩礼将一对“鸳鸯”拆散,五万元钱的巧合,引发了三户内心强烈的波动,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钱的巧合是由“推窗为号”这个“误会”引出的。“误会”将情节反转,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也为后面的叙事做足了铺垫。 此外,剧中的每个人物真实、平凡而又各具性格。而他们中间,隗三户的定位应该是最能打动人心的。隗三户作为返乡农民工,剧中没有按照俗套,把他写成一个在城里发了大财、回乡投资的成功人士,而是塑造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农民工形象。这个形象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掀开了看似美好的城市生活的一角,还原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无可奈何,让一个在舞台上常常被粉饰的底层人物回归到真实的状态。正如剧中隗三户所唱:“十年来怀揣梦想城里奔,十年来忍饥挨饿遭讥嗔。十年来酷暑严寒把钱挣,十年来万家灯火映孤身!宽宽的柏油路,走不出我的人生;高高的云楼里,哪一扇也不是我的门! ”隗三户的境遇正是带着希望到城里谋生的千万个农民工的境况,他们最应该被书写,最值得去书写。遗憾的是,这样的形象在当下的戏曲舞台上几乎是缺席的。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 《乡里乡亲》的主创人员全部来自武汉本土,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沉潜于传统楚剧,因此,对这个剧种的风格和特点有深入的掌握,对传统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法能够自如运用,当然,也因为他们对这个剧种怀有深厚的感情,因此,才能给予它足够的尊重、才能心无旁骛地坚守艺术的底线,创作出《乡里乡亲》这部广受观众赞誉的好戏。叶 萍(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编剧)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电视剧《麦香》:为军属群体献上一曲悠扬赞歌
- 下一篇:构建一流格局,凝练主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