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戏剧学 >

论灯戏的草根特性


    内容提要:灯戏分布于川、渝、黔、滇、湘、鄂、皖、赣、桂、粤等省,历史悠久,生命力旺盛,观众基础厚实。尽管各地花灯戏剧目的内容不同,表演也不一样,但它们有着下列共同点。一是批评、抨击底层社会生活中习见的不良之人,其目的在于警示世人,净化社会风气。二是多表现谐趣的故事内容或用喜剧的手法表现故事内容。三是短、小、精。因它的演出时间与行傩活动的演出时间接近或重叠,人们便将花灯戏的演出纳入行傩活动之中,让花灯戏既娱人也娱神,因而更加受到广大百姓由衷的欢迎。其唱腔则是以民歌为主要的构建成分,抒发了百姓的心声。
    关 键 词:灯戏/分布状况/草根特性
    作者简介:朱恒夫,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标题注释: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戏曲剧种发展史”(项目编号:12BB015)阶段性成果。
    灯戏在全国的分布
    在川、渝、黔、滇、湘、鄂、皖、赣、桂、粤等省市区旧时的地方志上,很容易看到有关灯戏的记载,如:《綦江县志》“岁时风俗”云:正月十五日,“其乡里则亲戚互相拜贺,饮年酒,弹胡琴,办灯小唱,望后仍未已。”①《巴县志》“岁时民俗”引《田居蚕室录》云:“上元时,乡人以扮灯为乐,用狡童作时世装,随月逐家双双蹋歌,和以音乐,艳以灯火,抑扬俯仰,极态增妍,谓之‘闹元宵’。其中所唱《采茶歌》,莫知所自。”②《大邑县志》“岁时风俗”云:“十五日为天官赐福辰,预于初八、九日,城乡各竖二丈余灯杆,悬点树灯三十三盏,亦有五、七盏者;点于田间,曰‘五谷灯’;或独竖于家,则曰‘天灯’。拜献惟谨。复扎龙灯、狮子,扮演杂剧,逐户盘绕,钲鼓喧阗,过元宵始止。”③《香山县志》“岁时风俗”云:“正月灯节,添丁者挂花灯于祠,以酒脯祀其先,曰‘开灯’,亦曰‘挂灯’,约俟‘清明’则焚之,曰‘结灯’。元宵灯火,装演故事,游戏通衢,舞者击鼓,以三为节,歌者击鼓,以七为节。又,春宵结队,彼此酬应,曰‘唱灯歌’,又曰‘唱鹤歌’。”④
    那么,知名的灯戏在全国各地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呢?以一览表示之如下:
    
    实际情况还远不止这些,广东、广西、江苏等省区也有花灯戏,只不过在今天渐渐萎弱,或栖身在其他的剧种艺术中罢了。而就上表来看,其历时之长、区域之广、受众之多,也是十分了不起的。可以这样说,在整个戏曲的百花园中,如果少了花灯戏诸剧种,一定会失色不少。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花灯戏具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和厚实的观众基础呢,在此进行分析探讨。
    寓教于乐 切合民心
    许多花灯戏在长时间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一批观众百看不厌的骨子戏。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灯戏剧目各有300多个,如川北灯戏有《蓝桥汲水》《鞭坠芦花》《山伯与英台》《请长年》《假报喜》等,云南花灯戏有《十大姐》《大头宝宝戏柳翠》《踩连厢》《蟒蛇记》《董永卖身》等,贵州花灯戏有《拜年》《姐妹观花》《放牛拦妻》《三访亲》《巧英嗮鞋》《刘三妹挑水》等,湖南平江花灯戏有《采茶》《采花》《观花》《观灯》《送寿》《送报》《香莲闯宫》《玉堂春》《双拜月》《姜郎休妻》《打仓救主》《吴大拜年》等等。从故事情节的强弱这个角度来看,花灯戏剧目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什么故事情节而只以歌舞见长的,严格意义上说,它们还算不上戏,花灯戏初始阶段的剧目大多数是这样的。另一类有着头尾完整、情节曲折的故事,而且有明确的题旨,除了歌舞之外,还有复杂而富有技艺性的程式性表演,因为有了这样的艺术形态,它们便跻身戏曲剧种的行列,而成为真正的“戏”了。对于这两类剧目,我们都会涉及,但主要讨论的对象还是第二类。
    尽管各地的花灯戏剧目的内容不同,表演也不一样,但是,它们却有着下列共同点。
    一是批评、抨击底层社会生活中习见的不良之人,其目的在于警示世人,净化社会风气。这类剧目要占到整个传世骨子戏的百分之八十五,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剧目都富有教育的意义。我们当然不否认百姓中的大多数人具有良好的品质,他们善良仁慈、勤劳俭朴、持正行义、勇敢坚强、爱国爱家,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中华民族才能够创造出辉煌的历史,才能够在许多时候改变动乱、分裂的状态,中止残暴、黑暗的政治,使我们的民族所构建的社会在大多数时间处于乾坤朗朗、海晏河清的比较和谐的状态,而民族本身则绵绵瓜瓞,其生命力旺盛不息。但是,我们也得承认,由于人口众多与农业收获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物质严重匮乏的矛盾,导致人们始终具有生存的危机感,使得一部分人见利忘义、刻薄寡情、心胸狭隘、暴虐残忍,成为不忠、不孝、不慈、不义的无耻之人。这些人虽然数量不多,其恶行也不是每日都作。然而,对社会的风气却会起着严重的腐蚀作用,会使一家、一村、一个区域,邪气上升公理不行。这样的风气若不阻止而任其蔓延下去,会造成许多家庭矛盾重重,甚至会妻离子散,而社会组织因失去权威与公信力,而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于是,风俗糜烂,恶霸横行,大多数人尤其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将成为任人宰杀的羔羊。于是,社会大多数成员尤其是最想通过良好道德以保护自己正常生活的普通百姓便下意识地有了弘扬优秀品德、批判不道德行径的要求,他们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维护优秀的道德之外,还会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宣扬良好的做人准则。如《请长年》批判地主为富不仁,描写地主们既想长工拼命干活,却不想让长工吃饱。原来说好“两头干,中间稀”即早晚干饭、中午稀饭的待遇,最后却变成了仅是第一天上工和最后一天退工为干饭,中间的一日三餐喝的全是稀饭,且稀饭是“清汤寡水,打个‘眯头儿’栽倒碗底脚都捞不到几颗米粒。我越吃越胖,脚杆肿成粗杠。”剧目借助长工之口,责问地主们:“牛整累了也要喝口水,喂把草嘛!”⑤《晚娘毒》反映的也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让自己和自己亲生的孩子得到全部的家产,后母残暴地虐待前娘所生之子,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但剧目不会仅仅摹写后母狠毒之行径,一定会让她们得到“恶有恶报”的结局,以此来告诫现实生活中有此恶行或有此心地的人们。《假报喜》中的蓝德本好吃懒做,扯谎卖白,为了不劳而获,居然要将自己的妻子介绍给别人做婚姻的对象,对岳母假说妻子生了孩子。他虽然没有犯下什么大恶,但也表现出寡廉鲜耻的品性。剧目充分暴露这种人物的丑恶嘴脸并让他们得到众叛亲离的下场,鲜明地表明了彻底否定的态度。任何一个观众看到这样的戏,都会从这些反面教材中得到正确的为人处世原则的启发。灯戏的剧目不仅批判缺德者,也正面颂扬高德者,如梁山灯戏《赠银》,写书生范忠生仁慈好义,见到贫困无依的穷人慷慨解囊;又如《送京妹》,高度肯定赵匡胤为了对崇爱自己的姑娘负责,在自己四海飘零、没有发迹给不了姑娘安定幸福生活的情况下,坚守礼法,以严肃、理性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婚姻。
    二是谐趣的故事内容或是用喜剧的手法表现故事内容。花灯戏的受众绝大多数是劳动人民,而劳动人民因生活艰辛和负担沉重,大多数时光精神处于压抑之中,他们渴望能在戏剧欣赏时,得到哪怕是片刻的欢乐,以开怀大笑来释放长期积淀在心中的苦闷,所以,面向他们的表演艺术都有引人发笑的内容与形式,而花灯戏在这方面做得更加突出。它的绝大多数剧目的内容都充满了谐趣,不要说观看现场的演出了,就是听故事梗概也会让你捧腹大笑,如贵州铜仁花灯戏《三怕记》,描写表兄弟王定魁、李庭惧内,却又嗜赌成癖。一日,二人因赌输而不敢回家,在集市上做小买卖。各自的妻子找到二人后,一边骂着,一边拽着他们的耳朵回家。王、李二人觉得脸面丢尽,斗胆告到县衙,县官命二人传妻子上堂受审,二人均称不敢,县官心生一计,要他们称县衙演戏,县老爷与民同乐,可以各携妻子前来观赏,二人照计将妻子骗至县衙。县官升堂,见王、李之妻貌美如花,贪看美色竟忘了审案。县官太太见状发威,吓得县官六神无主,仓促间判王、李二妻无理。县官太太大怒,责打了县官,并代丈夫坐堂断案,判王、李之妻有理,责二人各自背着妻子回家赔罪,并命县官先背自己以作示范。更让观众忍俊不禁的是许多剧目的喜剧性的表演,具体地说有下列三点:一是穿插男女打情骂俏的内容。梁山灯戏《鹬蚌记》不过是将源自《战国策·燕策》中的“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成语演绎出来而已,但是,灯戏艺人为了让这个小戏充满谐趣,将鹳鸟设为一个其貌不扬的书生,蚌蛤则为“身穿红鸾袄,腰系紫凤裙”的美丽小姐。鹳鸟爱其美丽,便要逼她与己成亲。于是,有了下面的斗嘴:
    旦:(白)饿老鹳胆敢戏姑娘,来在此处为哪样,贼眉贼眼啥心肠?
    生:(唱)周公治下仁义礼,上前施礼见娘行。
    旦:(唱)你何苦装模作样,五凤村就在那旁。
    生:(唱)趁此时无人来往,我与你谈谈家常。
    旦:(唱)芦花荡有人来往,谁与你谈啥家常?
    生:(唱)观娘行天仙一样,我有心拜堂成双。
    旦:(唱)饿老鹳胡思乱想,枉自把颈子想长!
    男女调情的内容能引发人们尤其是生活没有什么色彩的乡村农民的兴趣,他们由此而会得到感官的刺激与情爱的审美享受,所以,旧时的灯戏剧目十有八九都涉及到男欢女爱的内容,即使故事与情爱无关,也会绑上一些,以满足底层观众的审美需要和增加剧目的喜乐气氛。川北的人们将花灯戏称之为“喜乐神”,缘由大概就在这里。灯戏语言诙谐幽默、滑稽。如川北灯戏《拜新年》(又称《瓜女婿》)写一个愚笨的女婿到岳母家拜年,生搬硬套妻子教他的应答,当岳母问到他是乘骑还是坐轿而来,他答道:“岂敢呀岂敢。”问到他父亲身体情况如何,他答说:“家有老马,儿不敢擅骑。”问他母亲是否安好,他居然说:“陪老和尚下棋,赢了就不说,若是输了,就在庙里过夜。”⑥表演以丑角为主。如云南花灯戏《三访亲》,表现刘兴富、龚逢财、丁勤耐三人在王媒婆带领下,同时到苏家向苏秀英提亲的故事,刘、龚、丁、王四人都是丑角。四人到了苏家后,苏母唤秀英泡茶。在[滴水调]的过门音乐及唱腔中,秀英托着盛有两碗清茶的茶盘,舞动手巾,轻盈地从刘龚二人面前经过,引得二人急忙起身接茶,但秀英已把清茶送到丁勤耐和王媒婆的手中。在三人同时说出提亲的意愿后,秀英出题让三人对答,三人答毕,一齐把秀英拥在台中,要她说出合心意的人选。扮演秀英的演员在所唱[百花调]“若问哪个合心意”的歌声中,通过圆场、转身,用引而不发的表演把刘、龚二人逗得急不可耐后,才说出所喜爱的人是谁。扮演刘兴富的丑角将人物的表现定性在“骄”“横”“蠢”三个品性上,由于他好逸恶劳,养尊处优,在往苏家的路上,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因过度疲劳而目光呆滞,不停地拉衣擦汗,并用扇子用力而夸张地上下扇动。可一听王媒婆说苏家到了,猛一端肩,眼睛突然放光,一反常态,推开众人,急步抢先进屋,东张西望,一副高人一等的阔少相。见到苏秀英后,双目呆望,满脸傻笑,嗓子里发出“咯咯咯”咽口水的声音。这样的表演,怎么能不让人喷饭。
    三是短、小、精。短,一个剧目的演出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在一个场次的演出中,可以演出五六个剧目;小,角色大多数是“三小”即小生、小旦、小丑,也有一些是“二小”即小旦与小丑的组合,极少数是四五个角色;精,尽管不长,但许多剧目的故事完整、曲折,引人入胜,而不是看了开头就能知道结果。题旨大都很明确,具有警示与教育的意义,皆能触动人的心灵。至于表演,每一个剧目都有特色,都有让观众获得美感的“活儿”。花灯戏的演出多是送戏到村甚至到户,而其他剧种演出时间较长的“大戏”,一般都是在城镇或庙会上搬演,且多安排在节日或农闲的时候,又因演员多、场地大而花费较多,不是一般的村庄或家庭负担得起的。相比之下,花灯戏仅用两三个最多三五个演员,带着锣鼓和数件简单的道具,在堂屋、院子或打谷场上演出半天或一个晚上,农民在不误农活的情况下,就能欣赏到自己熟悉的精彩剧目,又支付得起费用,当然就会将花灯戏视作自己的艺术了。
    与行傩还愿的活动相结合
    在花灯戏流行的地方,大都是傩风盛行的区域。行傩的目的是祈祷神灵驱邪逐鬼,祛除不祥,使人们平安幸福。正因为行傩有这样的功能,旧时几乎没有多少人不以极其虔诚的态度参与到行傩活动之中的,求财、求雨、求嗣、求五谷丰登、禳灾、禳病,或者实现了某种愿望、得到了喜庆之事后,都会邀请端公(巫师)们来做行傩的法事。故而,巫傩文化已然成了一种宗教、一种风俗。举办行傩活动的主体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家族或村庄,每年一次,时间较为固定,大多在正月十五前后;另一类是家庭,根据需要随时都可以举行。而家族和村庄集体所举行的行傩活动在时间上恰好与早期花灯戏演出多在元宵节左右这一时间段上重叠。
    正月初七日,俗以为“人日”,沿古之称。乡民凡在疾病者,以此日作千秋戏,延巫师,将五色纸以禳之。十二日,民间共延巫师上刀梯以除瘟疫。……岁时祈赛亦用僧道,有上元醮、中元醮,土地寿、城隍寿,……延巫设坛,宰牲牢祀之,或三四日不等,名曰“还傩愿”。⑦
    上元日以牲酒祀门神,撤各处所贴纸钱烧之。谚云:“烧了门神纸,各各寻生理。”乡城各制花灯。……灯有狮灯,以木头为面,以布为身,两人入布中跳踯抓搔,取方相蒙熊皮搏厉鬼之意。……儿童秀丽者扎扮男女妆,唱插秧、采茶等曲,曰“打花鼓”。或跨竹马,谓之“竹马灯”。各庙寺醵金演剧,观者如堵。相传梨园顾曲为老郎神,乳名“梦儿”,遂禁说“梦”字,争以“南柯”字代之。⑧
    上元,街市张灯大庆,食元宵。自初九至十五夜,城乡市镇斗灯,制鱼、龙、狮、象各形状,导以鼓乐,沿门相贺,仿春傩逐疫意。⑨
    九日,俗称“上九”。比户燃灯,矫捷者饰狮子,夜则群拥龙灯,禺然双舞,金鼓满街。《周礼》:方相士卒岁大傩,黄金四目,玄衣朱裳,强武伥童,驱除群厉。狮龙之饰,山鼻电目,大髯长鳞,即仿其意,以化疠疫为吉祥也。⑩
    正月十一至十六,谓之“灯节“。堂室皆点灯彩。或各村醵金为龙灯,从以鼓乐,游行村坊,所至迎以火爆,或有纸扎莲花、鱼、蟹等等,照耀前后。以村童饰男女装,唱《采茶歌》,间以杂剧者,为“花灯”。至十五夜,每家房内外前后及院中,皆须燃烛遍照,谓可消尽一年邪气。(11)
    既然行傩活动与花灯戏的演出时间接近或重叠,人们便将花灯戏的演出纳入行傩活动之中,让花灯戏既娱人也娱神。之后,在其他时间举行的行傩活动也用花灯戏来娱神。明代嘉靖年间编纂的《阆中县志》“神会”云:“五月十五日瘟祖会,较诸会为甚。旧在城隍庙,今移太清观,醮天之夕,锣钹笛鼓,响遏云衢,演灯戏十日。每夜焚香如雾,火光不息。其所谓灯山者,亦如上元时。”(12)于是,傩与花灯戏就这样结合了起来。当然,傩与花灯戏也都有各自的独立性,行傩活动中所演的傩戏不尽全是花灯戏,花灯戏也不完全依赖于傩。可以这样说,行傩时常演花灯戏以娱神娱人,但花灯戏并非一定要在行傩时才演出。由于行傩和花灯戏有一定的联系,所以许多傩戏剧目即为花灯戏剧目,如芦山庆坛的剧目有《皮金滚灯》《九流相公》《安安送米》《盘花》《路遇》等等。苍溪庆坛也是这样,其“耍坛”:
    即演出娱人的灯戏。由于苍溪是川北灯戏的发源地,当地人谑称灯戏为“喜乐神”、“大铺盖”,喜庆嘉筵,必搬演娱人。在正坛仪式中插演灯戏,以达到娯神、娱人的目的,常演的剧目有……《皮金滚灯》、《王大娘补缸》、《和尚赶场》、《神狗子碾磨》、《王瞎子看坛》等等。所唱声腔,正坛部分以[神歌腔]、[端公调]为主,“耍坛”唱腔则是[胖筒筒]、[补缸调]、[五更调]、[十杯酒]等灯戏曲调。(13)
    在贵州的许多地方,花灯戏可以专门为酬神还愿而演出,有“许愿还灯”之说,称之为“愿灯”,如独山的愿灯演出的仪程有:请水——掌坛师将一碗净水画符念咒后,放在主家的神龛上,以此镇邪;安灵——安放所祀神灵矮三郎、金角老龙、十二花园姐妹等牌位,每个牌位前放一盏灯、一升米;请神——祈请所祀神灵登位落座;开光——把神灯、彩灯等点亮,以示光明通达。掌坛师唱开坛调,叙述还愿唱灯的来历,向神禀告何人因何事还愿唱灯,请神保佑愿主消灾脱难;发灯——灯班将主家准备的各种灯笼挂上戏台,灯的多少视情况而定,但须是单数,且牌灯、尾灯等主灯不可缺少。发灯时先唱[送灯调],尔后由一丑一旦各撑一把伞于队前唱[发灯调];参土地——灯班到土地庙参拜土地神,请求土地神保佑愿主或合寨之门户人畜兴旺、四季平安;拜台——先是灯班一演员扮演王灵官上台舞锏,念镇台词。念毕,所有演员合唱[登台调],赞扬主家的台子搭得牢固结实。接着演出花灯戏的剧目。踩门户——灯班在愿主的带领下到各家各户送福,意为“一家有福,光照全寨”。各家各户早早做了纳福的准备;扫堂——丑角扮成的神灵用扫帚将鬼祟等不洁之物扫出门外,扫时唱[扫堂调];拜家神——灯班叩拜愿主家的火龙神、灶神、圈神、门神等,祈求他们保佑主家平安吉祥;送祟——掌坛师杀鸡祭祀,宣读表文,(14)然后将表文和所扎的纸船一起火化,以示愿主家的邪祟已经随船而去;焚灯回坛——剧目演出和祭祀仪式全部结束后,拆掉戏台,焚化灯笼,向所祀神灵告别,离开愿家。(15)可见,灯班与灯戏已经成了行傩活动的主体,演戏成了傩仪的一个部分。
    花灯戏的演出与行傩活动如此紧密的结合,相互渗透,渐渐地花灯戏的艺人兼做了行傩的端公,或端公亦学了花灯戏的表演,在愿坛中自己演出花灯戏。端公与花灯戏艺人二者合一,密不可分。倘若没有愿主做行傩的法事,则演纯粹的花灯戏,而没有祭祀祈祷的仪式。
    以民歌为主要构建成分的唱腔抒发了百姓的心声
    众所周知,地方戏之间最大的差别是唱腔,每一个剧种的唱腔之所以特色鲜明,其主要原因是唱腔来源于所在地区的民歌,而由于各地因经济、地理、方言、食物等因素的差异,民歌的感情色彩与调子是不一样的,于是,一方区域便有一方的民歌。可以说,民歌是一地老百姓真正的心声,是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声音形式,没有任何文饰的成分。它是一个重要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你可以看见该地人民裸露的灵魂。因民歌的传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故而任何与该地区人们的审美要求不贴合的曲调因素——由声音的行进而形成的旋律线、语言的腔调、声音的高低、语势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而形成的韵律,以及曲调的变奏方式,他们都不会接受。之所以由衷喜欢,那是因为这些曲调与他们的“心声”完全合拍。
    我们以四川、重庆的花灯戏主要曲调胖筒筒腔为例,来分析花灯戏唱腔的艺术特色。胖筒筒腔又名灯弦腔、老灯调、灯句子、灯戏正调,在四川省外又被称为梁山调、良善调、川调。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胖筒筒”而得名。胖筒筒腔的基本结构是上下句唱腔,每句唱腔结束后,以过门进行连接,形成一种对称方整的特征。因是上下句的结构,旋律简单,易记易学,故能为没有多少音乐素养的灯戏艺人与观众迅速掌握。它在歌唱时,有着相当大的变化空间,歌者可以根据情节、场景与人物情感表现的需要有所变化,使得该声腔形成这样几种变体:第一,上句腔没有变化,下句腔双句头,即在下句腔中插入一过门,把一句变成两句,使原来上下两句的唱腔变成三句唱腔。第二,上下两句唱词都用“双句头”演唱,从而构成两句唱词、四句唱腔演唱的结构形式。第三,前面唱腔无论几句都是把句子之间的过门去掉直接连唱,最后一句唱词用双句头演唱,从而构建出结构更加紧凑,便于叙事的大段唱腔。第四,在基本唱腔上下句句尾加拖腔进行扩充,使原来四板一句的唱腔扩充为上句十板、下句八板。因扩充手法是在尾音上下三度音内装饰而构成,有缠绵哀怨的效果,故而被人们称为“苦腔”。
    注释:
    ①《綦江县志》“岁时风俗”,道光六年刻本。
    ②《巴县志》“岁时风俗”,民国二十八年刻本。
    ③《大巴县志》“岁时风俗”,民国十九年铅印本。
    ④《香山县志》“岁时风俗”,光绪五年刻本。
    ⑤⑥严福昌主编:《四川灯戏集》,四川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69、62页。
    ⑦湖南《永绥厅志》“岁时民俗”、“信仰民俗”,清宣统元年铅印本。
    ⑧湖南《宁乡县志》“岁时民俗”,清同治六年刻本。
    ⑨重庆《重修长寿县志》“岁时民俗”,清光绪元年刻本。
    ⑩《巴县志》“岁时民俗“,民国二十八年刻本。
    (11)《瓮安县志》“岁时民俗”,民国四年铅印本。
    (12)转引自《中国戏曲志》四川卷,中国ISBN中心,1995年版,第63页。
    (13)严福昌主编:《四川傩戏志》,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14)云南元谋县红岗村尚留存着早期的《花灯消灾表文》,云:“敕封冲天灯火院梨园门下:演灯弟子△△△,诚惶诚恐,稽首顿拜,俯拜上言。伏闻:尊居天子,统镇一方。为梨园之教主,声音郎彻;作俳优之宗师,净丑顿舞。堪娱元旦大节,万户欣歌德泽。新正大节,闔室关荷恩庇,凡有投诚,敢不上达。冒罪表为大中国云南省元谋县△△村居住,奉神设供缴愿酬恩祈福迎祥下民,右暨阖家眷属等,是日上告神造下情,伏为兹因△△△上年内染得△△之病,日久未愈,无门投告,午夜思维,虔心默许敬演花灯一台,自许之后,果得叨安。今日良辰,恭就居家建设灯场,一诚表达,虔备三牲祭酒醴牲唱演宣行,谨具表文,恭端拜上,奉与神函于座下,恭望神兹俯垂昭鉴,伏愿恩流不息,德霈无疆,有感斯通,无求不应,显灵于岁首,照应于春正。灯光照处,消万种之灾;歌咏之时,赐无疆之福。祈仁恩广播,俾闔室以安康;惠泽宏施,佑人口以清洁。灾星远离,吉曜临宫。四时八节,全托庇佑。社弟子△△△敢冒神威,极切感戴之至。谨具表文,百拜上进以闻。”
    (15)参见《中国戏曲志》贵州卷,中国ISBN中心,1999年版,第533-534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