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艺术评论 >

《少年的你》:“二次创作”背后的逻辑


    《少年的你》改编自“晋江文学城”签约网络作家玖月晞于2016年9月在该网站上发表的连载小说《少年的你,如此美丽》 。这部影片遵照原作的基本故事情节,但是在故事与影像的叙事上,一方面着重强化了对高三生活的呈现,另一方面呈现了中学生校园“霸凌”这一“不可见”的现实。与以往青春题材影片相比,这部影片除了对青少年个人、怀旧、懵懂的爱情故事的描写以外,其突破点主要在于以现实主义的方式,将叙事背景放置在高考这一携带着观众的集体性记忆中,把观众再次拉回到那段人人都曾经历过的苦涩青春,而且是首次正面展现,如易烊千玺、周冬雨等人的领衔主演,以及他们二人作为青年演员可圈可点的演技,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他青年演员做了一次表演示范。但与此同时,这部影片(或原作小说)被影迷、书迷们指责为“融梗” 。围绕着是否“抄袭”的问题,无论是持有支持还是反对意见的影迷、书迷们,都可能基于某一种偏执而陷入歇斯底里的口水战中,而无法冷静地思考这部影片的意义究竟何在。
    在后现代语境下,我们很难再将或“引用” “模仿”“戏谑”或“致敬”等可能具有“二次创作”功能性质的创作直接等同于一种现代主义语境下的“抄袭” “剽窃” 。尤其是对于网络小说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文学创作”而言,多数情况下,它们不关注故事是否具有原创性,只关注故事中角色人设的建构、生产以及消费。在越来越难区分所谓“原创”与“复制”的网络文学时代,也许只能将它们称之为东浩纪所谓的“资料库消费”写作模式下衍生出来的一种“拟像文学”作品。在这个意义上,围绕着这部影片的论争,于笔者而言,重要的并不在于其故事情节本身,而在于其背后“解决”问题的本质逻辑。与诸多观影者的体验类似, 《少年的你》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有着明显的脱节或断裂。前半部分以极强有力的现实批判力再现了陈念如何被校园霸凌,以及如何邂逅与她命运相似的小北。这样的遭遇在手持摄影机或特写、或大特写拍摄陈念、小北遭受欺凌的面部表情中得到了强化,加上纪录片式的摇移晃动镜头,虽然提供给观众某种眩晕之感,但更多是让观众以身体性经验直接参与陈念、小北遭受魏莱等同学欺凌的身体性破坏的幻觉;后半部分除了强调陈念与小北之间的情感线,还以东野圭吾式的悬疑与推理套路揭开了真正杀害魏莱的凶手的谜底。
    事实上,这种对东野圭吾式“套路”的沿袭不仅体现在其叙事策略上,更为明显地体现于对三位警察(郑易、老杨与女警)与陈念、小北等人物形象之间存在的对“法制”与“情感”关系的思考。如果说东野圭吾的小说是借用推理小说的类型,旨在揭露或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下,一种健全的法律制度与被资本主义社会逻辑所规训、所异化的现代个人逻辑之间所呈现出的那种张力而导致无力感的话,那么《少年的你》的后半部分毫无疑问是抽空了那样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这也就意味着,整部影片只是显影了一段校园霸凌的事实之外,让后半部分影像丧失了强有力的现实批判力,而形成了一种空洞的、漂浮的能指。换言之,当我们把东野圭吾式的资本主义本质下“法”与“情”之间的张力逻辑挪用于中国社会特定的现实之时,影片基本叙事动力与对人物情感体认都显得如此苍白与隔靴搔痒。比如影片中,当魏莱跪下来请求陈念原谅(且不说魏莱这一人物突然反转过于生硬)之时,摄影机以低机位角度仰拍魏莱不断重复说“我不想再复读了” ,而陈念说完“以后我再也不想见到你”之后转身走上台阶,此时,摄影机切换到中景镜头拍摄魏莱擦干眼泪(此时,魏莱的面部表情已经恢复到此前欺凌陈念之时的表情)追向陈念,摄影机切换到台阶上面俯拍这一场景,左边清晰可见的是陈念毫不回头走上台阶,右边虚化的魏莱带有某种诡异的笑容紧追陈念问道:“……你想报哪儿?我也报北大,你呢?……你确定不要钱吗?你收了也让我放心点,你也可以帮你妈把债还了,这样你们就不用东躲西藏见不得人了。 ”摄影机再次切换到特写镜头至愤怒到不能自已、面部表情抽搐的陈念,冲动之下推了一把魏莱,使其滑下台阶而导致意外死亡。这一段场景的镜头(清晰与虚化)运用,一方面让观众产生了一种原本毫无悔改之心的魏莱意欲杀害陈念的错觉,另一方面也确实表明陈念是由于魏莱的言语刺激导致一时冲动而犯下大错。按照这一叙事逻辑,就意味着魏莱之死基本上抹除了陈念遭受魏莱校园霸凌所造成的身心伤害。如果在此意义上来讲述校园霸凌事件的话,那么它到底是未成年孩子们之间的某种过火的行为,还是因造成了未成年心理创伤而触犯法律的行为,显然已经成为一个暧昧不明的问题。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影片以“高考”之名作为霸凌事件的叙事前提,就意味着它掩盖了非高考压力下的校园霸凌的普遍事实。因此,这部影片提供给我们关注的焦点也许并不是所谓或高考或校园霸凌事件本身,而是在其表象之下,诸如陈念、小北、魏莱等欺凌的、被欺凌的青少年如何“学以成人”的家庭成长环境。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