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动敦煌》:乐音袅袅的移动圣殿
时间:2024/11/28 09:11:58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于涛 点击:次
近日,由甘肃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海南华侨城文化演艺有限公司、广州市明道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排的大型沉浸式演出《乐动敦煌》在兰州首演,让兰州市民有了一个全新的文化消费选择,而当他们扶老携幼观看了这台大型沉浸式演出《乐动敦煌》后,唯美、惊喜、新奇是出现最多的评价。 沉浸式演出打破了原来传统剧场的规则,重新定义观众与表演者的关系,直接影响了观众的观演行为。因此当兰州的观众们第一次随着剧中人物而移动,在触手可及的距离观察演员时,这种新奇感让人惊叹。沉浸式演出的概念源自英国,主要应用于戏剧领域,是相对成熟和流行的艺术形式。它将多媒体、虚拟现实、三维实境等高科技手段与传统演出相结合,视听体验更震撼、观演互动更充分。它在中国出现虽只是近几年的事,但发展迅速,特别是当国外的浸没式戏剧作品被引进开阔了从业者的眼界之后,“沉浸式”得到了更具中国特色的应用和发展,被更多地运用到了文旅融合的演艺项目中。当然,如果仅止于此, 《乐动敦煌》也只是雨后春笋般在各地产生的众多演艺项目之一。 《乐动敦煌》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国内少有的沉浸式移动剧场,在兰州的演出持续到十月底后,它将移师深圳,未来还会根据观赏需求和运营需要出现在国内任何一个城市甚至走出国门。 当全国绝大多数文旅融合演艺项目都在做驻场演出,为吸引游客努力时, 《乐动敦煌》这个新创项目的创排方基于什么理由认为一台敦煌题材的演艺项目能走遍全国? 可以说,对于敦煌的熟悉以及对于敦煌文化价值的深刻认识是做决定的核心因素。敦煌是人口20万的西北边陲县级市,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 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接待游客近1100万,旅游总收入115亿元(2018年统计数据) ,因历史、文化成为甘肃省最具国际知名度的城市。敦煌是文化旅游胜地,无数人对它无比向往。 敦煌作为人类文化艺术的宝库,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和思想资源。“折其一枝便能成林” ,这是甘肃文化人和研究者经过长期观察、总结并经过实践检验得到的经验,甘肃文艺事业所取得的突出成就——舞剧《丝路花雨》 《大梦敦煌》就是最好的证明。两部不同时期的作品取得成功各有其因,但它们都选择了敦煌题材——故事都在敦煌发生;都对莫高窟的壁画、雕塑等艺术进行了展现, 《丝路花雨》对壁画、彩塑中人物舞蹈形象的创造性发掘甚至创立了“敦煌舞” ;都在展现敦煌壮阔、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宏大、庄重的宗教气息之余,虚构了感人至深的世俗情感故事……敦煌这个独一无二的文化宝库在被文艺作品以艺术化的形式和思维呈现的过程中,其本身的深厚积淀所散发出的熠熠光辉反过来又赋予文艺作品以独一无二的特有气质和人文品质。因其深厚,经得起被各种文艺形式、各种创作观念、各位创作主体所反复表现,每一部成功的文艺作品都是对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中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的撷取、提炼与转化。相辅相成的是,这些优秀作品又以文艺所独有的传播力、感染力将敦煌这个遥远的文化殿堂拉近、投射到不同的观众心中,产生独属于每一个人的关于敦煌的感知和想象。 因为意识到了这种投射和作用关系,因为看到敦煌题材先天具有的吸引力,“敦煌”成为了创作者趋之若鹜的表现对象,无论直接反映敦煌文化还是以敦煌作为故事发生地的文艺作品数量都极为庞大,似乎谁都可以写、谁都可以画、谁都可以演。但含金量再高的矿藏也需要一把顺手的镢头来挖,文艺作品选一个好题材固然可以事半功倍,但“倍”也是在“事”的基础上,没有优秀的创作团队,没有先进的创作理念,没有对题材的深入挖掘,仅凭题材便想出好作品是痴人说梦。因此,反映敦煌的作品虽多,但真正传得开、留得住的作品就那么几部。如此考量的话, 《乐动敦煌》的艺术质量是否能配得上“敦煌”这块“金字招牌” ?创排者对它的期望是否能够实现? 带着连串疑问观看《乐动敦煌》的演出,会欣喜地发现它给出了一个让人踏实的答案。45分钟的演出中,观众跟随剧中主人公白歆从西域来到敦煌,综合借助音乐、影像、灯光、机械、装置、舞美道具,与他一同置身繁华的敦煌夜市、体验人间欢愉,聆听敦煌古乐、感受文化交融与互鉴,流连莫高窟、叹服于其瑰丽与深邃,看到他通过这一番游历从少年音乐天才的狂傲与迷茫中走出,逐渐看淡利禄,深藏功名,追求艺术的广阔与永恒。 《乐动敦煌》扬长避短,在有限的时长和观赏区域内,通过强化文学性、打磨音乐性、增强舞蹈性、突出综合性让观众获得强烈的视听美感和心灵撞击,特别是剧本、音乐、舞蹈三方面,让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美不胜收的敦煌在这台演出中呈现出“小而美”的精致面貌。 剧本方面,让一个外国少年作主人公便是新的创造。我们已经习惯了中国人作为主角之下的观察与讲述,事实上,一个域外视角的敦煌更具国际性。这种视角的转换彰显了剧作者王登渤、滕飞过人的解读力。故事以人物不可言说的心念顿悟做结,既符合文旅演出情境感重于情节性的特点,又增添了言有尽意无穷的空灵意境。文旅演出中比较不受重视的剧本在这台演出中因其极强的文学性而提升了整部作品的文化品位,而这恰恰是它“移得动,走得出”的关键所在。 仅从名字就能知道《乐动敦煌》主打“音乐牌” ,这是一个全新的“打开”敦煌的方式。主人公的身份、敦煌壁画中的复原乐器、异域乐器的别样琴声,破译的敦煌古乐谱,所有元素的结合让这台演出名符其实的得以“乐动” 。作曲家姜莹为《乐动敦煌》创作的音乐运用了世界音乐风格的表现手法,鲜明的地域特色、多文化融合的优美旋律,让我们感受到了文明的互鉴与融合才能使伟大的传统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焕发出时代光彩,拥有永远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作为《丝路花雨》第三位“英娘” ,史敏在甘肃学习、工作了十年,即使离开了《丝路花雨》 、离开了甘肃、离开了舞台,任教于北京舞蹈学院的她研究、继承、传授的仍然是“敦煌舞” 。邀请她负责《乐动敦煌》的舞蹈可以说是不二人选。史敏对于敦煌舞的谙熟使得她的编创已超越了动作和肢体,上升为一种语言和系统。《飞天》 《燃灯》 《妙音》三个章节的舞蹈是整台演出的华彩篇章,在笔者看来,它们的夺目之美远超于高科技含量的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三维实境技术、多通道交互技术,因为再好的技术仍旧是技术,再美的幻象依然是幻象,而演员们在跳跃、翻转、腾挪中,肌肉的张弛、呼吸的急缓显现的是真实的生命。 《乐动敦煌》被寄予厚望,希望它能有好的演出前景,能被更多人喜欢,能将敦煌文化传播到更多更远的地方,它的良好品质让未来可期。而对于那些对敦煌、对敦煌文化有着深入研究和深厚感情的人来说,敦煌题材不仅是“吸金石” ,也是“试金石” ,希望通过文艺创作者思想、眼界、能力的不断提升,敦煌这个“金字招牌”被越擦越亮,形成这样一种紧密联系——敦煌为文艺创作提供灵感和素材,创作让敦煌更可亲和可感。 (作者系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专职副主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