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观点 >

第四场“汲古论坛”关注多学科视野下的邺城考古新发现


    2019年10月22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主办第四场“汲古论坛”。本场论坛以“与华相宜:多学科视野下的邺城考古新发现”为主题,主谈人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工作队副队长何利群、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张雪松、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策展人谈晟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王静、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杨莽华等,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喻剑南出席论坛。论坛由中国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谷卿主持,副所长喻静评议。
    邺城位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四省交界,自古以来是华北平原发达的农耕地区,秦汉以后成为中原北方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邺城作为三国故地、六朝古都,其历史文化地位值得重视。
    论坛伊始,喻静介绍了选择邺城作为本次论坛主题的背景和机缘。2019年8月6日,“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该展览是2012年邺城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发掘、修复成果的首次系统性展示,本场“汲古论坛”即以此次展览为契机,展开有关佛教考古和建筑文化等方面的对话和研讨。提及邺城在学术思想、文化交融、佛教传播、城市建造等多个方面的研讨价值,喻静希望借由契机引发学界对邺城加以关注和探索的兴趣。
    何利群介绍了近20年来邺城的考古工作情况。他从邺城的都城建设、墓葬发掘和佛教考古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曹魏邺城的城市规划,其中设置单一宫城、城市中轴线、城市功能区划等特征对中国乃至东亚城市产生了深远影响;邺城陵墓区的发掘,强调其对了解墓穴的建造过程、埋葬规制以及考证补充相关历史地理信息所能提供的帮助;邺城佛教考古的新发现,特别从出土文物、地层叠压、建造技术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赵彭城等皇家佛寺的情况。何利群认为,邺城佛教寺院的建筑布局,恰好体现出从北朝以塔为中心的前塔后殿单院式,向隋唐以佛殿为中心、多院多殿式转变的过渡,反映出佛教哲学、佛教崇拜思想的变迁。最后,何利群结合中国国家博物馆此次展览的北吴庄佛教造像和相关文物,将邺城造像风格的发展概括为四个阶段,同时从佛像风格的衍变牵引出有关历史文化背景的话题,如魏晋南北朝政权交替与华夷文化的冲突交融等。
    四位主谈人分别从邺城的历史来源、都城建造、佛教考古、建筑遗产保护等方面展开讨论。
    王静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都市和构造形式的研究,她首先介绍了东魏政权定都、建造邺城的背景,并由“筑城得龟”的传说谈起,结合邺南城的布局依照龟象设计的史实,指出在当时天下鼎峙的政治格局中,政权阶层如何利用北学中的谶纬之学对政治进行附会,赋予邺城的具体规划和布局以国家意志和政治意蕴,将邺城营造成天下文化、政权的正统而取代原来的中心洛阳。由此描述了城市历史与政权更迭之间的潜在关系,揭示了各政权之间争夺文化正朔和天命所授的政治动机。最后,从城市布局构造等方面对邺城模仿洛阳城建造的现象进行比照和分析,强调不仅小的里坊布局模仿洛阳城,而且从大的城市规划来看,邺南城在墓葬群、石窟和佛教寺院等城市配套布局上也是仿照洛阳而建,充分体现了 “宪章前代,模写洛京”的政治宗旨。
    张雪松透过大量的传世文献介绍了邺城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的盛衰更迭,从后赵时期允许汉人出家并大规模营建寺院的佛教的繁兴,到冉闵灭佛时期佛教的衰败,再到北齐时期僧团数量和寺院规模的剧增,发展至魏晋南北朝的顶峰,至隋文帝灭佛政策后邺城佛教的消声匿迹,邺城作为这一段佛教历史的时空载体,裹挟在王朝政权的更迭中,印证着佛教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张雪松指出,后赵和北齐作为邺城佛教发展的两次高潮,在宗教、文化乃至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呈献出诸多样貌,他通过大量史料记载介绍了僧徒传教的内容和形式、僧徒的生活待遇、僧团寺院的规模,并例举了佛图澄大规模兴建佛寺、参与政要,邺城御佛烧功德钱的民俗活动,以及邺城各大寺庙中俗讲的兴盛等文化现象,展示出邺城的佛教文化状况和历史形貌。
    杨莽华从事北朝墓群大遗址的保护工作多年,他就建筑遗产保护及规划对考古工作的依赖问题与在座专家进行探讨。他提出,建筑遗产保护规划工作开展前往往需要借助考古学知识对文物本体进行分析和评估,但是考古工作输出的信息很难匹配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需求,如何将两者进行结合值得探讨。他列举了与考古学成果关系密切的中国古建筑研究的相关话题,进一步说明考古学可能为古建筑研究和保护带来的重要帮助,如中国现存最早的建筑在哪里,中国的塔在历史上是怎样传入的,塔和汉代以前楼阁式的多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等。强调建筑考古涉及到大的地脉和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复原的观点。
    谈晟广把视野投向与北朝时期的邺城同时存在的、中国西方的近邻嚈哒,用拍摄于国外考古、古迹现场的大量图片展示了历史上嚈哒的地理环境、佛教遗址和佛教造像,并以佛教传播作为隐线将邺城与嚈哒两个地域的文明作了连接,提出通过研究嚈哒佛教的传播状况,或可关照邺城佛教艺术风格的来源。他还谈到从犍陀罗到嚈哒时期以阿富汗为中心的佛教艺术传统,纠正了《洛阳伽蓝记》中认为嚈哒不信佛法、多事外神的说法,找到许多史料作为反证,重新肯定了嚈哒在佛教历史上的地位,并且透过图片中的嚈哒佛教遗址和佛教造像,比照分析了嚈哒和中国龟兹等地佛教造像风格的关联。
    在对话环节,杨莽华、谈晟广、何利群就建筑考古和建筑历史、早期佛像的材质等相关问题进行了互动与交流。喻静在最后的评议中指出,作为“六朝古都”的邺城,在“拱卫诸夏”和“君临诸夏”的身份交替中,见证着中土本有文化传统和外来文化传统的冲突与交融。她以佛教传入对东汉以降政教关系的影响为例,补充了北魏、北齐间的一些史实。如《洛阳伽蓝记》提到的“永宁大塔”即北魏胡灵太后拟仿雀离浮图而建造的标志性建筑;北齐文宣帝高洋附会“燃灯佛授记”,将释迦牟尼本生故事“布发掩泥”设计成一种特定仪式,以构建其基于大乘佛教的统治理念。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