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锡报》戏曲资料的整理与分析(1920-1929)
时间:2025/07/06 02:07:07 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 作者:姚影 点击:次
内容提要:戏曲是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形式,从孕育到成熟直至繁荣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笔者把1920到1929这十年的《小锡报》里散碎、不成体系且庞大的戏曲内容加以搜索筛选,进而分析研究,希望尽可能全面展现资料的样貌,客观评述它在特定的年代所产生的意义及负面效应,为《小锡报》及其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资料。 关 键 词:《小锡报》/戏曲资料/梅兰芳 作者简介:姚影,江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姚影(1989- ),女,江南大学人文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研究。 标题注释: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多维视域下民国吴地传统音乐社团的发展与嬗变研究(14YJC760029)。 《锡报》创刊于1912年9月,自创刊之日起,一直到1948年冬,是新中国成立前无锡地方报刊中出版最久的报纸,对无锡地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小锡报》作为《锡报》的副刊,刊载了非常多的戏剧评论、剧场演出广告及戏曲新闻等。围绕“舞台演出”,《小锡报》戏曲资料可以分为与演员有关的讯息、与观众有关的讯息、与剧本有关的讯息、与剧场有关的讯息四种形式,依据《小锡报》本身的体例与戏曲讯息的性质,戏曲资料可分为三个基本的类型:戏曲广告、戏曲新闻以及戏曲评论。 一、戏曲广告 所谓戏曲广告,具体指戏园针对某个戏曲表演消息的宣传,从而引起观众的注意,让观众走进戏园看戏,最终实现戏园盈利的目标。民国时期无锡百姓的娱乐生活中,观赏戏曲、曲艺是时人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这使得戏曲、曲艺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受众最广的剧种,加之改良过后,甚受欢迎,成了诸戏园百演不衰的喝彩戏。 (一)关于戏曲演员的广告 从整理《小锡报》十年的音乐资料中,关于戏曲界,《小锡报》报道最多的焦点人物就是梅兰芳,虽然对于麒麟童、程砚秋、余叔岩、荀慧生、余紫云、孙菊仙、谭鑫培、杨小楼等名伶的报道也很多,但是关于梅兰芳的报道特别突出。如1920年(1-3月)梅兰芳到南通演出的消息就曾轰动一时,在《小锡报》上登有大量广告,剧谈栏目还对演出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评述。 民国以后,戏曲名角效应十分凸显,广告宣传上演员已经取代剧目成为宣传焦点,而且重要性远胜于剧目,演员名的字体远较剧目字体醒目,此时京剧市场上贩售的重点产品完全是演员。《小锡报》针对大师梅兰芳所做的戏曲广告,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一现状。戏园主们为了保证营业演出的上座率,提前造势,在《小锡报》等相关报刊上,登上大幅广告积极推介。前期的广告宣传主要以打响名角的名号为要,民国时期,信息、通讯还不是很先进的现状下,将这种动态追踪适时呈现在广告上已属不易,也增强了宣传效果。待临近开演及正式演出后,广告宣传则侧重于当日或连续几日的戏目预告及介绍,如梅兰芳到南通演出的剧目广告:“十二日到更俗剧场戏目露布如左,十三日《佳期拷红》,十四日《黛玉葬花》,十五日《游园惊梦》,十六日《天女散花》,十七日《奇双会》”皆是梅兰芳受观众的热捧并盛演不衰的戏曲。 《小锡报》中关于梅兰芳的戏曲广告,从刊登的版面位置看,在版式、宣传手法及设计风格上几乎保持一致。相较当日其他戏园发布的同类广告,梅兰芳的戏曲广告一般放在戏曲广告版面较显眼的位置,篇幅也逐渐增加,广告刊登的时间、宣传周期较长,自开演前直至表演结束,一直持续。 以1927年1月梅兰芳到无锡演出为例,庆升戏园以及新世界屋顶花园在1月5日已经在《小锡报》上刊登广告,直到1月26日,单演出前的广告宣传已20达天,1月11日在小专电栏目还有这样一则消息:“某先生见梅兰芳到锡广告,急赴庆升新世界打听登台日期,预备看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梅兰芳的叫座能力。从正式登台到演出结束,期间每日广告不断。关于梅兰芳的戏曲广告,在整体格局上,依次是戏园名称、演员姓名、演出日期和具体剧目,主打剧目简介或者演员技艺介绍。广告样式上,字体明显突出且有固定的版面分布,持续时间长,广告内容详实丰富,用语夸张华丽。 《小锡报》梅兰芳戏曲广告,除了戏园、演员、时间、剧目等基本信息外,还囊括了演员介绍及其技艺评价、剧目内容介绍。如1920年1月20日剧谈栏目对于梅兰芳在《游园惊梦》一剧的演出评价:“唱工身段均极佳妙、梳髻时更衣时尤极轻盈婀娜之至、游园时歌衫舞扇掩映多姿”,这段广告宣传先对昆曲《游园惊梦》的演出难度做出這染,又高度肯定了梅兰芳的昆曲造诣及在剧中的出色表演。诸如此类,对剧目及演员用华丽夸张的词语进行描绘渲染,在《小锡报》梅兰芳戏曲广告中非常多见。 (二)关于戏园的广告 十年《小锡报》音乐资料中,戏园、舞台的广告可谓铺天盖地,几乎每日可见,比较常见的有:新世界屋顶花园、庆升戏园、开明影戏院、大陆大戏院、中央大戏院等,如1920年4月1日的新世界屋顶花园广告: ![]() 这则广告对具体的表演日期、表演者、曲目、价格均具体点明,屋顶花园还将戏班中主要演员艺名标注在主演剧目之上,也加注了“文明新剧”、“排演拿手杰作好戏”等字样,给读者提供了进一步的演出信息,并且区分了日戏和夜戏。在整理十年《小锡报》音乐资料时,这样的剧场广告在十年里持续刊登。后来的广告版面固定,然而根本内容并未超过以上范畴,主要是用介绍性的文字进行阐述,字体一致,大致并无改变。由于戏园竞争日趋激烈,各戏园为了凸显自己,戏园的广告均单独刊登,借助横线间隔,广告就相当明显,另外,《小锡报》还开有一个小广告群,如“滑稽电讯”、“小专电”、“小消息”等栏目,其中也有关于剧场和戏院的演出消息,这类广告版面较小,通常只用一到两句文字叙述戏园将上演的剧目,有时也会简单的描述剧情。 剧场广告中还会刊有某戏园、舞台请名角表演、新出剧目等消息。如1927年1月23日小消息栏目就有这样一则消息:“白牡丹、赵化南、朱月英将在庆升登台,蒋凡英日内将至新世界屋顶花园演唱。”从《小锡报》剧谈专栏在对名角、名剧的阐述或者评论来看,曲艺、戏曲在20世纪20年代无锡的受喜爱程度。戏园间的激烈竞争是产生戏曲广告的重要因素,也是戏曲广告不断发展的动力支撑。各戏园主在刊登戏曲广告时,必然要思考跟与他戏园的激烈竞争,因此戏曲广告就自然成了商业竞争的有效手段。 二、戏曲新闻 《小锡报》戏曲新闻的范围不仅限于戏园,跟戏园有关的艺人、管理章程等也成为其报道的主体。戏曲新闻报道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针对舞台演出的;二、针对戏园琐事的;三、针对戏曲演员的,从对戏曲新闻的系列报道,能够发现《小锡报》非常重视新闻的时效性,主张及时有效的刊登新闻和评论,《锡报》作为大众舆论工具的功能也渐趋显著。 1920-1929年《小锡报》戏曲新闻最早的记录出现在1920年1月剧谈栏目题为“汉皋剧信”描述里:“前晚梅郎演黛玉葬花盛况与散花奔月相捋,梅郎各剧在此间亦以此三剧名气焉最大也,是晚六钟记者赶往该台,则又已户门,门内置黑牌一方,书白字:今晚满堂,明日早临字样,记者只得往后台观察前台形式,座客挤满,绝无虚座,自是晚起,捕房不准加凳,故秩序尚形整齐,梅郎出台后,好声涌起,与宝玉看西厢一段,神情道白处处入妙,而薄嗔微愠之状又大搏台下掌声。”“汉皋剧信”已经具有新闻的特征,行文首句就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前晚”,内容是梅兰芳演黛玉葬花,座无虚席,记者只能在后台观看,技艺精妙博得满堂喝彩,只有地点没有明确讲述,只用“该台”表示。虽有评论,但这则消息已经具备了新闻的性质。 同年2月《小锡报》“南通梅信——通讯(二)”一条新闻,“前日梅郎登台与更俗剧场演黛玉葬花”。相比于“汉皋剧信”,这一记录切实具备了新闻形式,标题简洁清新,演出的日期、地点、内容非常清晰。新闻源于距离无锡很近的南通,虽说那个时候的通讯设备不发达,但此条新闻见报并没有拖延,这与当时古老的信息传递速度比较仍具有其优越性。在当时来看,这的确是一条“新闻”。 再至1920年3月《小锡报》中一则题为“三师附属表演新剧”的新闻,明确的给出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是“昨日下午一时三十分”,地点在“省立第三师范附属小学”,内容是“表演国恥新剧名曰安乐桥”。这一条新闻,无论是在新闻模式上,亦或自新闻时效性角度看来,已经属于真正意义层面的新闻了。 《小锡报》文章强调新闻报道应兼具详尽和简便两种形式,需要详细报道则应详尽,需要短小精悍的报道则应尽量避免详尽啰嗦,为了迎合无锡大众的阅读需要,《小锡报》有关舞台演出、戏院、演员的戏曲新闻开始出现在一些版面较小的栏目里,如1920年10月6日、9日、15日“滑稽电讯”栏目新闻,这些新闻分别介绍了剧院场内秩序、排练新剧以及名角的信息,报道简洁明了,短小精悍,方便人们阅读。《小锡报》中这样简短的戏曲新闻非常多见。 20年代《小锡报》对梅兰芳进行了大范围的集中式的新闻报道。这一时期,关于梅兰芳在全国各地的演剧活动的报道,数量众多。纵观《小锡报》十年的戏曲资料,梅兰芳的演出活动,频繁地出现在报纸的广告、新闻中,受到持续的关注和热捧,各种新闻报道层出不穷,《小锡报》对梅兰芳舞台演出及相关社会活动的报道,主要是通过通讯或消息的形式予以呈现。随着梅兰芳在京剧界地位的不断提升,在“剧谈”栏目中出现了“梅评”、“梅畹华消息”、“梅兰芳之研究”、“梅兰芳的舆论”、“梅兰芳之短”、“梅兰芳之配角”、“梅兰芳之减价”等专栏。这些专栏对梅兰芳进行了追踪报道,不论是演出实践和社交活动,无一不详,报道全面丰富。 三、戏曲评论 戏曲演出的繁荣也催生了戏剧评论在这一时期的长足发展。近代报刊业的勃兴,剧场的建立,群众的推广,尤其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杂志、小说、戏剧的广泛涌现,在各类大报小报上,有关戏剧演出信息几乎天天可见,报纸的出现,为戏曲理论批评提供了刊发、传播的载体。 纵观十年《小锡报》音乐资料,除了少数时间段外,几乎是每日不断地有戏剧评论刊登,刊登在这一时期副刊上的剧评形式多样,大致可概括为回忆、评论、轶闻、典故、剧情考证几类。评论又包括对于名角的演出剧目评论、人物评论、对于某次演出的记述、戏剧社会功能的探讨、以及音律探讨等。还有些评论文章表现出新闻与评论混杂的特征,戏曲评论的版位、模式也相应地固定下来,有了自己的名称,如“剧谈”、“戏剧小言”、“梨园外事”等,其中“剧谈”栏目占有较大比重,亦有零星的几条评论散落在“小专电”、“尾声”等栏目。 《小锡报》评论传统戏曲的文章,关注点往往集中于具体剧目、演员,乃至唱腔念白的逐字逐句的发挥,鲜有对戏曲艺术规律的总体性总结。如1920年11月14日“剧谈——凌霄汉阁剧话”,在文首便记述写作这篇评论的内容:“昨偕朱月汀丈往华乐园观剧韩世昌之连环计”,涉及的演员包括韩世昌、梅兰芳、小莲花、赵菊芳、余紫云、李砚晨、梅巧玲、孙菊仙等,评论既有对嗓音、扮相、身段的泛泛而论,也讲述了观众的喜爱与赞赏。亦有对于演员的针对性评论,如“又宸虽有松懈之病而清扬之韵颇得英秀之传,未可一笔抹煞梅之黑头,本是两路亦颇沉稳老练”、“赵菊芳之青衣谓天生中音圆融,故高低转折运用自如”、“此人唱法玲珑剔透,是小福派非德霖派”,评价细致具体,内容具体丰富,整体形式统一,是戏剧评论文章中较为突出的一篇。 专门针对剧场名角的评论也时有刊载,如1923年3月7日梦栩的“第一台之新角”一文,文章开门见山高度总结了高庆奎、王汇川、刘奎官等戏曲演员的唱功、扮相、嗓音、身段等特点,相比较而言,该文言简意赅,不拖泥带水,针对性极强。 在查阅《小锡报》戏曲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亦有以剧目考据的形式来关注戏曲的评论文章出现在“剧谈”栏目中,如1920年12月30日刊载署名月的文章《六岁红之献西川》:“此剧为唱做均重之剧,自汪笑侬而后几无一可观者,剧中结构最好之处出曹营一段,见关照一段、既献图一段,此三段中惟末一段最难,因是罪人说酒话态度之难,固无论矣而唱工之难亦与他剧不同”,文章开头介绍了该剧的特色与结构以及对演员的要求,不仅对剧种人物要有相当程度的体会,还要能通过纯熟的“四功”适当地将这层表演体会表现出来。认为演员需与脚色的妥当搭配,唱腔与动作必须协调一致,我们可以看出,评论者是从整个舞台效果上去关注演出的,强调表演的“意蕴”。 这一类剧评中,较有总结性的有1921年5月14日署名为疑始《叩玉锁谈》的文章连载,“吾国文字音义多歧,寻常读书一一辨之甚晰本已非易,加以各省方言不同,欲唱念豪未无讹尤为至难之事”可见,该文是对于当时戏剧界出现的字音不规范现象有感而发的,而文中提到“戏词中字亦常有内行向读正音而世人反疑其读破者,如[脸]考之集韵广韵正音读[检]”,隐隐透露出作者对于戏曲戏词在艺术规范上混乱现象的不满。从内容来看,文章关心的是戏曲表演中的念白咬字、唱腔等音乐问题,还涉及到了票友学戏的问题,再通过对唱段的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也是当时京昆类传统戏曲评论的传统倾向——在演员中心制的影响下,重视唱腔、表演艺术而相对忽视剧本创作和舞台调度。该文可以被看做是一篇相当严谨的论文。 同时,对于当时剧界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女子演剧”、“新剧与旧戏之优劣”等问题,《小锡报》也都给予了关注。通过对20年代《小锡报》戏剧评论的分析,伴随着五四新文化思潮和以京剧崛起为代表的戏曲市场鼎盛期的到来,《小锡报》戏曲评论迎来它的高峰期。无论是戏曲评论文章数量和质量,还是投稿人数,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出现了一大批专业的戏曲评论者,并且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普通市民中的戏曲爱好者。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戏曲品评标准也就代表了大多数市民大众的审美观点。 作为无锡地区出版时间最久的报纸,《小锡报》从广告、新闻、评论等,对戏曲演出活动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内容详细广博。真实地再现了民国时期无锡与戏曲演出相关的活动情况。 原文参考文献: [1]詹争艳.梅兰芳演艺生活的记录与见证——《申报》梅兰芳戏曲史料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4:30. [2]孙伏园.理想中的时报附张[C]//新闻学论文集.1930:1. [3]杜竹敏.《民国日报》文艺副刊研究(1916-1924》[D].上海:复旦大学,2010:3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