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观点 >

第六场“汲古论坛”关注敦煌历史文化与敦煌古代工匠


    2019年12月22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主办第六场“汲古论坛”。本场论坛以“敦煌历史文化与敦煌古代工匠”为主题,由敦煌文献研究所前所长马德研究员主谈,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教授李海波、山东大学文学院副研究员张鹏、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景天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玉平等四位学者参与讨论。论坛由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喻静主持,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崔红芬作评议。
    敦煌石窟、敦煌遗书和保存在敦煌大地上的历史遗迹遗物,属于全人类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古代工匠是敦煌石窟的营造者与敦煌艺术的创造者,是敦煌历史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勤劳、智慧甚至生命,留给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艺术财富。关于敦煌历代工匠的研究展示出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对于人类历史,敦煌首先是一种奉献、创造与包容的精神。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敦煌、敦煌历史文化和敦煌工匠精神,正承载着全人类的命运,从历史走向未来。本场论坛嘉宾围绕敦煌的历史文化和遗存、敦煌工匠的艺术创造和精神传承以及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流与互鉴等议题展开研讨。
    马德是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敦煌文献研究所前所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敦煌遗书数据库建设”首席专家。研究领域涉及敦煌历史地理、敦煌石窟、敦煌文献、敦煌石窟与敦煌文献的结合、敦煌佛教文化、敦煌吐蕃文化研究及历史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关系等,出版专著《敦煌莫高窟史研究》《敦煌古代工匠研究》《中古敦煌佛教社会化论略》等10部,在国内外书刊发表论文160余篇。他对一度被忽视的敦煌古代工匠做过深入研究,弥补了学界空白,在敦煌研究中倾注了大量热情,继承先辈学者铸造了新的“敦煌匠人”精神。喻静指出,敦煌精神正是敦煌工匠的精神,如果说敦煌研究在世界,敦煌精神则为中华民族所独有。敦煌是我们的学习资源、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更是我们的情感依托和精神支撑。
    马德在主谈环节中指出,本次发言的主旨是珍惜敦煌文化遗产,加强历史遗存的保护,让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他描述了敦煌的地理文化特征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随后分三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按照历史进程展示了敦煌从游牧民族到农耕时期,再到汉唐及后代曾出现的种种代表性历史遗迹和遗物,其中包括建筑遗址、石窟、造像、彩塑、绢画等。在运用大量图片展示和全景式介绍的同时,生动揭示了敦煌的风俗人情、社会伦理、宗教信仰、民间礼仪等各种文化生活的样貌。马德研究员对自己相关研究经历和工作的回顾,饱含着他对敦煌文化和历史的尊重,以及对民族精神文化的热爱。论述过程中,他还对学界一些通识性概念和问题存在的疏误进行了纠正。
    第二部分,介绍了敦煌工匠的日常生活场景、工种类别、身份隶属、生活待遇、石窟营造等方面的内容。阐述了工匠们的生存现状以及他们所从事的艺术创作、艺术审美的独特面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设计学角度来观照敦煌石窟艺术的新的研究路径。
    第三部分,重点介绍了敦煌文化精神。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马德把敦煌精神总结为三个方面,即包容精神、奉献精神和创造精神。他回忆了老一辈敦煌工作者为研究敦煌文化、修复敦煌遗存而倾其一生的经历,指出保护文物和研究文物的目的,就是让古代文化的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在对谈环节,李海波认为,文化的传承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守住本心就是敦煌的工匠精神,也是一种人格的升华。张鹏结合自己研究道教文献的感受,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提出重新解读宗教文献的可能。景天星感动于学术前辈对敦煌工匠精神的传承。同时他指出,这种精神传承和对终极真理的追求,就是人文学者对人类的贡献和存在的意义。赵玉平回忆了自己与马德之间的师生之谊,表达了对老一辈研究者呈现出的工匠精神的感动,并就敦煌文献中“散花”现象的相关记载向马德请教。
    评议人崔红芬以敦煌的历史地理、地域文化延展到与之相近的西夏研究,介绍了西夏的艺术以及西夏的工匠,认为敦煌学和西夏学的交叉研究中尚有很多工作要做,应把中华文化的这一“匠人精神”继续弘扬传承下去。
    喻静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汲古论坛”将会继续向艺术考古、敦煌学、丝绸之路以及各种冷门绝学方面开拓论题。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