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萃】独龙族伤痕文面的审美研究
时间:2024/11/28 04:11:48 来源:《民族艺术研究》2019年第 作者:段雪敬 点击:次
独龙族文面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伤痕文面的美学中非常独特,目前学界相关的研究主要涉及: 文面图案的神秘性问题。学界主要从艺术的象征性和独龙族文面图案的符号内涵与象征意义进行分析其存在的语境、能指与所指,图案的美学特征与含义;另外,整个图案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则来自于他们的原始图腾:蝴蝶,并指出文面图案与独龙族人的蝴蝶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面图案的样式与审美问题。对文面的图案,大家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大都认为独龙族文面图案像是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对于文面图案的美,大家也都是比较认同的。相关文献中认为独龙族人脸上的蝴蝶文是其死后与自己的灵魂相认的标志,同时认为它是美的象征。独龙族的文面图案不仅造型设计美,而且代表了独龙族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独龙族文面的艺术与审美特征 文面的“美”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功能:一是掩饰本来的美,二是展示装饰的美。这两种功能在呈现形式上并没什么不同,之所以有所区别,主要是人们对文面的目的和看法有所不同。他的“美”首先体现在精神性上寄托美好理想与愿望者,便视其为美,用来装点自己的脸面。“美”和“丑”两种观点表面上看是对立的,实际上都体现了从审美的角度对文面的重视。 前者虽然视文面为丑,但却是因“丑”而用;后者虽视文面为美,但审美的标准却同样不是基于文面是否美这一角度,而是基于人的美好理想与愿望。因而,这两者都可以说是一种畸形的审美观。在他们的审美语境里,艺术既创造了一种自我保护的功能,也提供了情感寄托的对象。 从文献上来看,这主要表现在:其一,无论是视文面为丑,还是美,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其二,无论是有意丑化自己而纹面,还是“以为美观”而纹面,文面者都是为美而“伤”的。 文面图案是人们对伤痕的美化,它所揭示的是以独龙族为代表的文面民族对伤痕审美的重视与肯定。虽然对于独龙族人来说,似乎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但他们对伤痕的创造性艺术,对于审美艺术的发展来说无疑是有助益的。然而,这并不能说明这些伤痕本身就是艺术。 总之,有关文面的美丑论实质上伤痕的美丑论,肯定文面的价值也就等于肯定了伤痕审美的价值。有人将文面的审美视为物质条件低下的产物,这种观念未免有失偏颇。作为一种审美文化,文面固然有其存在的历史性与局限性。我们对它予以肯定,正是出于对这种审美文化的尊重。 文面的自悦性与悦人性 刺针刺出的伤痕一旦形成文面图案示之于人,供人观赏便是它的主要功能。因此,它需要具有可观性。由于文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人们对它的观赏也不同于一般的艺术欣赏。这主要体现在:一般的艺术只不过是人们欣赏的对象,其本身不具有自赏性;文面则不同,它是直接刺在人脸上的,文面者本人是最直接的赏观者。文面在她们眼里是美的,她们把文面图案视为自己脸面的一部分,她们既是承载伤痕的主体,又是观赏文面的客体。所以,文面首先是文面者可以自我欣赏的图案。 文面具有悦人性。所谓悦人性,是指文面给他人带来的赏心悦目的观感。人们对于文面图案的欣赏,实际上是对伤痕艺术的欣赏。只不过这种欣赏并非是从艺术的角度对伤痕的创艺性予以赞赏和肯定,而是出于约定俗成的习惯。正因为他们认为文面符合本族的审美观,才强烈要求本族的人纹面,客观上为这一习俗的传承推波助澜。可以说,正是由于民族审美意识的制约性,才使得伤痕审美约定俗成化。 独龙族文面以人的脸面作为创作载体,将伤痕与人面巧妙组合,融主观、客观于一体,从而使伤痕的主体成为审美的体验者与欣赏者。随着独龙族文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位的确立,独龙族文面日益受到国内乃至国际的重视。这对于我们当今的审美文化,尤其是独龙族民族伤痕美学的研究与发展,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 总之,文面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它通过在人脸上制造伤痕并且刻意美化,成功地取得了“化丑为美”的艺术效果。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还称不上是真正的艺术,但在伤痕审美发展史上,它的创艺性是不容抹杀的。它不仅留下了一幅幅可贵的伤痕作品,而且也为人们探究这种审美文化提供了极好的范本。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原题《观念与审美——独龙族伤痕文面的美学研究》,《民族艺术研究》2019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胡子轩/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