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观点 >

诗性叙事:儿童艺术的鲜明表达逻辑


    儿童艺术是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一种依据年龄对艺术进行分类的结果,但也仅仅是儿童艺术依据儿童的特殊性而单独存在。[1]
    儿童艺术通常由成人创作,也有改编自成人艺术作品的。有时侯,由儿童自行创作的艺术作品,譬如说儿童画等,因其艺术性及艺术价值,仍须经由成人鉴定,一般不包括在内。
    诗性叙事体现了儿童艺术作品的特殊性——儿童艺术的叙事本质。
    叙事是艺术的本质,儿童艺术的本质是一种特殊性的本质,作为艺术的一种类的差异性的本质——诗性的叙事,一种儿童的诗歌,充满了善真、乐趣和好奇。
    诗性的叙事不是一般的叙事,不管是完整叙事还是简约叙事,[2]其最终的诗性表达呈现了儿童特有的精神世界。
    在这里,诗性——善真、乐趣和好奇,并不是一般概念上的儿童趣味,而是深带儿童感觉系统和情感经验的趣味,是与创作者——成人世界的感觉系统和情感经验情趣的叠加和重合。所以,善真、乐趣和好奇,构成了儿童艺术这一精神世界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儿童艺术诗性叙事表达的基本三原则。
    善真是一个汉语词语,指的是直率真诚,其英语的对应词为Forthrignt and sincere,译为直率而真诚。但在这里,我们给予了其儿童特有的涵义,即对周遭世界的感知和反应——直接而诚实,且貌似不经过“理性”的思考而与成人对周遭世界的感知和反应相区别。这就是,善真是带有导向意义的“真”,它将儿童率真天性与成人的理性真实,作了有倾向性的结合,并且带有强烈的审美趣味。所以,在儿童的认识中,善真是一种不考虑对象的直率的真诚且审美的表达。莎士比亚谈真与美关系的诗,可以佐证:“啊,美如果有真来点缀,它看起来就要更美多少倍!玫瑰是美的,不过我们认为,使它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可爱的美少年,你的美一旦消亡,我的诗就把你的真炼成奇香。”[3]
    就这种意义上说,善真要求儿童艺术的创造者,对于作品把握的难度更大,需要对周遭世界与人的行为把握,有一种正确的意识形态的认识,它基本上不允许如成人那样对“真”作讨论性的,甚至否定性的思考:对当今中国社会现实作责疑、怀疑甚至“负面”的思考,而基本上是正面的、正能量的认识及表达。这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儿童艺术的本质规定性。“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4]惟其如此,反应在儿童艺术作品中,任何对当今社会现实作“反思”性的艺术表达,一般不允许出现,这是考虑到了中国社会主义儿童艺术的特殊性,也反映了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儿童艺术本身的特殊性。
    可见,儿童特有的善真心理,要求我们的儿童艺术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并让这种积极的认识和倾向成为儿童艺术的主心骨。只有这样,儿童艺术才能担当起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才会让艺术作品与儿童的心理结构“同构”,既发挥了儿童艺术作品对儿童健康成长的作用,也切合了儿童的艺术观赏的实际需求。
    譬如,在崔巍导演的电影《小兵张嘎》中,当嘎子受伤后在白洋淀养伤时的一段对话:
    [白洋淀的小船上。  


    [小嘎子站在船头,拿一根竹竿当步枪练刺杀。 
    玉英(嘎子养伤农家的小女儿):嘎子哥,你整天不是唱就是笑,不是玩就是闹,怎么那么乐呢? 
    嘎子:这还叫乐!我们在部队上那才叫乐呢!这儿快把我憋炸了。 
    [嘎子随即唱起了“老乡们,老乡们……”的八路军的歌曲。[5] 
    两个小孩的一问一答,显然是一种不同于成人的率真问话与回答,充满了儿童的特殊性——天性活泼,眼中看到的是部队里打鬼子的快乐生活。《小兵张嘎》能获得广大儿童的喜爱,历经多年而不衰,这种儿童性的直率而真诚的“真实观”——认识世界与判断世界,可以说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特色。
    乐趣是有儿童维度的“趣”,它将儿童的“天然成趣”,作了伦理上的有益的规范。换句话说,乐趣在这里指能使儿童感到快乐的情趣。它不是我们一般现在的“兴趣”、“趣味”和“欢乐”的概念。对于儿童的感知接受来说,乐趣强调的是“趣”而使人快乐,所以这种“趣”是一定建立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它动用的是积淀的感知经验,直接触发“快乐”的情绪。就这种意义上说,儿童的乐趣是一种以感性为主的接受反应,与成人的与理性叠加的接受反应,在接受的深度和广度上有“质”的区别。所以,儿童艺术一般倾向于“直接”的快乐情趣——情感直接包含在趣味之中,艺术呈现的行为和事物往往对成人来说是“熟视无睹”的,但对于儿童来说却是“兴味盎然”的。
    譬如,在动画片“麦兜故事”系列中,小猪麦兜对麦太太说:“妈妈,我是没有腰的。”小朋友观看时都会激发出应有的乐趣,即使是成人,观看时也回“莞尔而笑”。又如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早已脱离了儿童电影《祖国的花朵》,成为独立流传的经典曲子。后来的儿童可能已经记不得影片的剧情,甚至记不全歌曲的歌词,但轻快的旋律和幸福的儿歌声,却成为了几代人的记忆——小船儿、双浆、凉爽的风、水中鱼儿和幼时的红领巾,成为“尽情欢乐”的乐趣。这是儿童特有维度的“趣”和“乐”,也是在伦理上健康规范的表现。
    好奇则是儿童的天然本性,也是区别于成人感知心理的基本差异之一。
    好奇的感知心理结构,建筑在面对自己所未知的事物而产生的新奇感和探索性——一种对未知世界的疑问与接受。在这里,与成人好奇心理不同的是:其一,儿童的好奇建筑在“有限”的感知经验之上,而且这种从周遭世界得来的感知经验,在广度和深度上远不如成人;其二是儿童的好奇感知心理,一般缺少成人的理性思考,更主要的是不具备成人所有的理性经验,是一种“纯粹”的好奇心。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说,儿童的好奇心理在儿童艺术中转化成了以感性为主导的审美追求,其“有限”的感知经验一般排斥成人的“标新立异”,这是儿童艺术的刚性原则之一。
    譬如在儿童剧《马兰花》中,“马兰花”的神奇性成为了整个故事和情节的一个总悬念,它激发的好奇效果——对大兰、小兰和老狼来说,是矛盾的焦点,对儿童观众来说,则成为了“好奇”的观看等待效果。又如芭蕾《胡桃夹子》[6],是世界各国圣诞节儿童必看的经典剧目。《胡桃夹子》的故事与音乐充满了单纯而神秘的童话色彩:女孩玛丽得到的一只胡桃夹子,在圣诞夜被玛丽梦见变成了一位王子,而“好奇”的激发点更在于王子领着她带领一群玩具同老鼠兵作战,后将她带到了果酱山,受到梅糖仙子的欢迎。这种故事发展,在好奇之中充满了好玩,是一个成人已逐渐“消失”的心理结构,但对于儿童来说,恰恰是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最需要的东西。
    所以,对儿童艺术来说,“好奇”的导向一般是积极的导向,“好奇”的把握也是有尺度和分寸的把握,它不会出现成人艺术作品的“僵尸”、“血腥”、“荒谬”等不合常规的“离经叛道”的好奇,这是优秀儿童艺术作品得以确立的“立身之本”,特别是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儿童艺术来说。
    
    儿童艺术诗性叙事示意图 
    儿童艺术的这种诗性叙事,带来了一个与成人艺术相比较的重大区别,这就是教育功能在儿童艺术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我们以小学的校园舞蹈为例。
    小学校园舞蹈指的是非舞蹈职业类学校的普通小学舞蹈活动。它包括两部分:一般意义上的作为知识传授的舞蹈通识教育,以及作为舞蹈爱好兴趣的舞蹈技能训练。作为学生的一种素质教育,小学校园舞蹈作为儿童时期最乐于参与的艺术形态之一,是教育与娱乐并重的一种学校文化生活;是通识教育和校园娱乐生活相济的一种艺术形态;是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加强精神联络的一种艺术工具。这就是小学校园舞蹈的政治哲学。
    惟其如此,作为校园舞蹈,竞赛仅仅是增强活动力度和广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过度的儿童舞蹈比赛不仅是不必要的,而且其竞赛标准也不适合用职业的舞蹈比赛的要求和标准来衡量。
    可见,儿童艺术的诗性叙事,就是依据儿童的特殊性所作出的带有未来理想的叙事,教育因之也成为儿童艺术最基本的功能。儿童艺术是对儿童进行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这种教育由于儿童的特殊性而与一般的教育活动不同,儿童在艺术中接受的教育和审美教育,要远比仅仅从生活中、自然中获得的教育要深刻、强烈得多。“……学习的兴趣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然而终究还是有充满乐趣和愉悦、充满斗争的学习的。如果没有给人带来愉悦的学习,那么戏剧从其整个结构来看,就不能给人以教育。戏仍然是戏,尽管它是教育剧。只要是一出好戏,它就是一种娱乐。”[7]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从小开始培养正确的“世界观”,这就是儿童艺术的教育性。
    厘清这一问题非常重要。
    面对人类技术的日益进步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儿童一代的健康成长成为关键的关键。我们需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儿童文化与儿童艺术,而儿童艺术的繁荣依赖于对儿童艺术本质的深刻认知和把握。当前,将儿童德育教育和科技教育,融合于各式儿童艺术的创作之中,遵循儿童艺术的本质规律,才能将有中国特色的儿童艺术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注释
    [1]儿童艺术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艺术作品,儿童艺术又分为婴儿艺术、幼年艺术、童年艺术、少年艺术;体裁则有儿童戏剧、儿童舞蹈、儿童歌曲、儿童绘画、儿童连环画、儿童电影、儿童电视剧等。适合3至17岁年龄段观赏,但也老少均可。
    [2]叙事主要由故事、情节和细节三块组成,完整叙事如戏剧、舞剧、故事片等,简约叙事则呈现的是细节,将故事和情节退到了后面,如一般的绘画、雕塑等。
    [3][英]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54首》,《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第108页。
    [4][清]李贽:《童心说》,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17页。
    [5]根据电影《小兵张嘎》整理,与电影文学剧本《小兵张嘎》不同。
    [6]根据霍夫曼的《胡桃夹子与老鼠王》故事改编。世界上最优秀的芭蕾作品之一,有“圣诞芭蕾”的美誉。
    [7][德]布莱希特:《论教育剧》,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21页。
    (作者系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