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观点 >

【文萃】推进中国艺术电影发展的现实路径


    进入21世纪以来,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持续发力,年轻一代导演不断涌现,国产艺术电影无论是在电影内容,还是形式的探索上,都获得了新的进展。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重构作用于电影生态,影响深远,原本概念和范畴并不那么清晰的艺术电影进入了一个更复杂、混融和多元的空间里。面对当今多义复杂的新语境和日益被拓展的结构空间,中国艺术电影如何自处和良性发展,值得思考和探讨。
    国产艺术电影谱系:“看”与被选择
    《电影艺术词典》为艺术电影下了这样的定义:“艺术电影专指那种观念新颖、趣味高雅、技巧考究、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影片。”显然,艺术电影无论是形式和内容上,都不乏对“新”的追求,从表达诉求方面偏重作者性,而这也决定了它与商业电影的本质区别。在艺术电影中,不确定性成为影片的基调,观众的期待视野从观影伊始就被打破。影片的观看作为一种沉浸的艺术,电影和观众之间的最佳缝合来自人们对于它的认同感,当认同感无法建立时,观众心里会出现自然的排斥机制,这大抵是艺术电影和大众之间长久以来无法避免的关系怪圈。
    不同于商业电影中对观众心理的迎合,艺术电影导演往往在影片中执着于个人对世界、对社会、对人本身的观照和表达。艺术电影拓展了电影形式上的边界,其内核指向叙事之外的精神修辞,它们通过各自的方式为观众提供了某种理解世界的方式,每部艺术电影自有其法则,成为广义电影序列中的“严肃艺术”,脱离了看世界的惯常方式,从而通过一种更复杂、更暧昧的再现,进入更真实的现实。
    从历史的维度看,艺术电影并不是一个完全静态的概念,它随着历史背景、历史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发展。新时期以来,国产艺术电影先后在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努力实践中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第四代”力图突破传统电影观念的桎梏,拉开了新时期艺术电影创作的帷幕。“第五代”颠覆了影像语言,让中国电影开始被世界认识和关注。如果说“第四代”和“第五代”的作品是作为一种集体记忆的艺术电影的话,“第六代”则在影片中聚焦于个人记忆、颠覆个体的精神世界。实际上,艺术电影在票房上始终无法与商业电影抗衡。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中国电影进入产业化时期。面对电影市场中的商业大片热潮,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岌岌可危,其声音日渐被掩盖,甚至消失在一片商业营销中,如何被观众“看到”成为这一时期艺术电影面临的困境。2016年,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上映,首日票房27.7万元,排片仅2%。制作人方励的“惊人一跪”为该片增加了话题热度,随之而来的是排片率的上升,《百鸟朝凤》最终以超过8500万元的票房成为艺术电影的一个经典营销案例。
    在这一话题的带动下,艺术电影再次被大众关注和讨论。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电影市场逐渐被细化,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成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艺术电影开始渐渐被更多的人“看见”。但是,这一现象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中国电影市场的非常态。令人欣喜的是,国产艺术电影文本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多部作品从形式和内容上拓展了电影的表现空间,导演个人风格凸显,这标志着当代中国艺术电影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曲高并非均要和寡,然而往往和寡,从某种意义而言,艺术电影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决定了它们不被观众偏好的处境。如何让它们被更多观众“看见”,如何从被“看见”到被“偏好”,是国产艺术电影当下面临的难题。
    国产艺术电影的困境:错位与焦虑
    无论是作为文本本身的艺术电影,还是作为电影传播载体的艺术影院,几乎在残酷的市场面前都难以和主流的商业电影抗衡,最终往往陷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怪圈中。穿着商业类型片宣传外衣的艺术电影在具体营销中往往赢了票房,失了口碑,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即是如此。它的宣传以抖音为主要平台,首日票房甚至超过了2.6亿元,第二日票房开始迅速下滑,最终以2.82亿元的票房告终。《地球最后的夜晚》以其粗放式的商业型宣传令票房在短短几天内被反噬,这一现象恰好说明了艺术电影和大众之间存在的距离。
    传统的商业电影宣传模式贪多求大,艺术电影的宣传生搬硬套只会引起观众的不适感。艺术电影的宣传发行困境本质上由文化差异决定,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鸿沟是难以被抹平的。无法忽视的一个事实是,国产艺术电影会在较长时间内很难改变被冷遇的局面。大众的观影审美习惯不会一蹴而就,艺术审美源于感受力,电影的本质在于感受,而非理解,艺术电影尤甚。只有在良性的电影生态环境下,艺术电影才会得到更多的生存空间,才可以真正面向大众。
    国产艺术电影中独特的视听语言往往带来观众分裂甚至两级的评价,其中多集中于对影片风格的推崇或消化不良。时代成为“第六代”的电影主题,命运的无常则成为其中的表达主旨。从拍摄“地下电影”到向商业靠拢,“第六代”经历了从独立制片到完全合法化制片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作品渐渐消解了叙事性,体现出对形式的迷恋。以2019年上映的艺术电影为例,从年初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及至年末的《南方车站的聚会》,对形式的迷恋和探索,是近年来国产艺术影片的共同转向,构成当下艺术电影生态的主要景观。
    从观众的经验来看,感官愉悦往往建立在内容上,对形式的极致追求结果往往会造成内容的断裂,这与观众阅读电影的习惯相悖。对形式的探索有可能会跌入画地为牢的形式主义陷阱中,只剩下空洞的能指。电影的形式与内容之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当内容生产无法自由时,形式的转向似乎变得顺理成章。这种新的电影观看方式需要观众在一定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基础上完成,对电影形式外的理解层次决定了对影片本身的认同程度。
    中国艺术电影的发展策略:多维度与新景观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在改变,进而影响到思维方式。由此,传统意义上的“大众”被解体,人们进入分众时代。电影作为大众文化,其与分众时代无法有效匹配的矛盾凸显出来。在此背景下,一种圈层文化现象逐渐形成,成为新型的社会结构方式。
    在90后、00后逐渐成为观影主要群体的今天,圈层文化进一步巩固了电影分众的局面,无论是艺术电影的放映,还是营销,找到“正确的”观众是首要问题。实际上,分众化不仅利于艺术电影找到合适的观影对象,也会促进商业电影在电影生态中找到更合理的位置。在分众发行的基础上,采用长线放映模式,在此过程中,艺术电影和艺术观众的关系会越来越匹配和稳固,从而挖掘出艺术电影的市场潜力。
    但是,在圈层效应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应警惕圈层的僵化。文化圈层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传统的时空关系,圈层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平行运行的宇宙,加之大数据和算法推送的出现,其公共性更指向圈层内部,而非圈层之间。因此,适时地和适当地“破圈”是艺术电影的重要生存策略,只有圈层之间的流动,才会带来电影的多元化发展,否则将会掉进另一重狭隘主义中。传统的营销模式已不再占有优势,艺术电影作为一种虚拟产品,在这种新的营销模式中如何找到更“对”的受众,是国产艺术电影宣传路径的一个重要方向。
    2016年,国产艺术电影迎来了新的生机,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简称“艺联”)和大象点映平台的建立标志着国产艺术电影进入全覆盖的放映时期。“艺联”的成立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中国电影放映呈分众化、多元化发展态势,改变了艺术电影放映止于北京地区的局限性,为国产艺术电影提供了更多生存空间。如果说“艺联”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自上而下的政策扶持的话,那么“大象点映”则通过“自来水”的力量自下而上为艺术电影的发行放映开拓了新的路径。
    新媒体作为一种中介,将观众吸引进影院,是电影传播的重要渠道。实际上,通过新媒体传播,同时也产生了另一种电影的观看方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重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行为,国内移动视频用户的数字已相当可观,在线视频市场亦发展迅猛,观看付费视频的习惯正在被接受和形成,这其中属于艺术电影的观众力量值得挖掘,尤其是在大数据的力量下,属于艺术电影的受众会在观看习惯的影响因素下,更快被找到和聚合。电影与新媒体的结合,还包括通过视频网站传播等。网络发行逐渐成为艺术电影的又一生存渠道。
    纵观国产艺术电影的发展,它作为电影生态的一部分,和商业电影的发展形态关系始终关联,由一个国家或地区艺术电影的现状可以看出其整个电影生态的成熟度和发展态势。提高艺术电影的传播量至关重要,但同时要注意到,艺术电影自身的造血功能非常关键,如何恰当地处理好艺术电影、艺术影院、艺术电影观众三者的关系,使大众在以往草履虫式的观影经验中重新获得思考的能量,是中国艺术电影可行的未来之路。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原题《当下中国艺术电影发展面临的困境与选择》,《民族艺术研究》2020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胡子轩/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