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直面扶贫路上的最后一公里
时间:2024/11/28 12:11:37 来源:未知 作者:范咏戈 点击:次
前不久,正在央视播出的《一个都不能少》在硬核立意、高燃故事的呈现等方面都可圈可点,为当下扶贫题材电视剧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处处让人感受到主创团队创作主旋律作品的情怀。 与部分立意浅薄的扶贫题材电视剧不同,《一个都不能少》通过赤贫村、焉支村与首富村丹霞村合并,共同建设起新丹霞村的故事,将“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无缝链接,形成其硬核立意。剧中,精准扶贫的“上半场”在两村合并前已由丹霞村完成了,两村合并后进行的是“下半场”:带动新老丹霞村村民建设小康的新丹霞村。可以看出,剧集采取让两个贫富极端的村子“合并”,不完全是为了追求结构的精致,以及题材的唯一性,不可复制性等,更在于它是剧集硬核立意的载体:不仅反映精准扶贫,吃饱饭,而是建新型村居,科学种植和养殖,以石头城开发带动旅游,建剧院秀丹霞古老文化——从“三产合一”的整体上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准,包括精神文化水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康。因此,《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真正称得上“进阶”的扶贫题材剧。 当然,再好的立意也离不开好的故事去演绎。《一个都不能少》的好故事形态离不开人物“2+3+3”的独特设计。焉支村书记夏宝生和丹霞村书记赵百川,两个带头人,过去有历史宿怨,合村后又有一二把手工作配合的矛盾,他们背后还有两个对他们影响甚大关联甚密的女人,夏宝生的老婆慧兰和赵百川的所恋凤凤;三个顽劣落后的村民:贾吉祥、三不沾、姜大嗓;三个年轻村干部:东桥、丁香、付鹏,还有另一个年轻人夏雪,他们代表了丹霞村的第二代,是丹霞村的未来。这三个年轻人,包括夏主任的女儿夏雪,都是大学毕业回到农村去实现人生理想。他们为丹霞村发展带来新的思路,用演艺秀展现丹霞千年文化,用拍视频宣传石头城、小吃街、民宿以及果园、大棚现代农业,都是他们在策划和实施,在和三个落后农民结对子“一帮一”中他们成长、成熟。正是这些党员干部“靠前站”,才将两个村合并后产生的激烈碰撞降低到最低限度,很快就把原焉支村的村民引导到奔小康的路上来。因此又可以说,把“2+3”的村干部放剧集前排是《一个都不能少》对扶贫剧一个破题。 《一个都不能少》的人设精致、人物关系矛盾关系纠葛环环相扣,剧情跌宕起伏,摇曳生姿,故而“好看”。首先主线矛盾碰撞比较激烈。开始就是两个村子势不两立,因为自然灾害居然合并成一个村子,焉支村村民有自卑感但又要强。其次,剧集以正剧风格传达正能量,同时呈现“谑而不虐”即“娱乐”而不过分的审美品相。这种艺术分寸把握得很到位。三个落后村民本来是可以“闹”,可以“虐”的,但由于三个年轻村干部结对“一帮一”,他们的闹戏不仅没有夺戏,反而成为三个年轻干部成长的戏码。西北的丹霞地貌等地标性画面,蕴含着这里是大西北的扶贫,对题材的唯一性、不可复制性进行着形式的强调。 《一个都不能少》围绕“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核心立意,在叙事中融入“扶志”的内容,既书写出脱贫攻坚的成果,也直面了打通扶贫路上“最后一公里”的难点,成为观照脱贫攻坚的时代命题的佳作。 (作者系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