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努比的原版漫画风格属于消极式幽默,是老少咸宜式的,成年人看到的是冷幽默,而小朋友则看到一个萌萌哒哒的汪星人,各取所需。这样一个平面化又风格很突出的漫画,改编成电影,对很多原作粉来说,担心的事情有很多,比如能不能做到神还原,而对于很多史努比的铁粉来说,最害怕的恐怕就是史努比被现代CG技术“设计”成一个如《闪电狗》般的浑圆小神兽。 好在这一点,影片和导演还是有比较清楚的思路,虽然在3D的技术潮流中,他们非要把这部最适合二维呈现的动画片弄成3D,但主创们还是做了点改变,用2.5D的方式去处理史努比的形象,看上去既是立体的,大多数时候又很扁平,算是找回了一些漫画中的感觉。 尤其是影片特意用漫画的很多表现手法,比如夸张的、单线条的眉毛、眼睛等等,完全是从漫画中移植过来的表现技巧,让很多漫画粉非常受用,也增添了一些普通观众的快乐,被这只不会说话、特立独行的狗狗吸引了。但客观而言,这种处理方式仅仅是折衷方案,在大多数的场景中,《史努比:花生大电影》是没有什么立体感的,摘了眼镜看不会造成任何障碍,而从影片的美学角度也看不出什么非要3D的必要,而将二维的简单线条3D化,损失的东西可不是一星半点。 动画电影想要夺人眼球,重点之一就要充满想象力,《史努比:花生大电影》得益于原漫画的基础,在这一点上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史努比本来就是一个“异于”同类的汪星人,拥有着极强的人格化特征,而“狗样人生”的异化性,正是史努比能够得到读者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电影在这一点处理上,并没有什么难的,只要照猫画虎的塑造出一个有点傻、有点鸡贼的史努比就能成功。显然,影片也做到了这一点,史努比逗号般的眉眼、夸张的动作、表情,以及偏执的性格、超大的脑洞,让这个动画角色还是挺可爱。 而另一位主角,忧郁男孩查理·布朗,这个部分源自创作者舒尔茨本身的形象,在漫画里是个十足的失败者,干什么都出错,影片对此也有很多描绘,比如他的风筝永远都放不起来,不想发生的事情总是发生在他的头上等等,这样一个头上没几根毛的小男孩,在原作中就一直是个扶不起来的小阿斗,但舒尔茨的本领在于,他会在这样的一个“消极”世界中为观众打造乐趣,而且呈现出更加积极与乐观的意义。 考虑到商业电影的故事讲述需要,《史努比:花生大电影》远没有让查理·布朗如此的失败,最起码他在影片末尾“抱得了美人归”,变身成了一个成功逆袭的小男生。可见,《史努比·花生大电影》还是严格的沿袭了好莱坞动画的叙事习惯,在讲述一个“圆满”的故事。影片开始,查理·布朗的生活波澜不惊,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失败,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他的女神,一个红头发的小女孩。在这一点上,舒尔茨真是把准了年轻小男孩的脉,红发女郎本身也是舒尔茨曾经拥有的单恋记忆,放在羞涩的查理·布朗身上,真是太合适不过了。年轻男孩的性启蒙,真是一个亘古适用的话题,《八部半》里的古依多,看着海滩上的女郎艳丽跳舞,而《史努比:花生大电影》里的查理·布朗,则瑟缩在一个角落,远观着前方的那一头耀眼的红发。为了突出查理·布朗的害羞,导演援引了漫画里的很多桥段,比如窘迫时把午餐袋子套在头上,当一只埋头鸵鸟……大多数时候,导演赋予查理·布朗这个小男孩身上的,还是独属于这个年龄段的可爱与懵懂,看到女神的脸红、为了女神的奋斗,都属于此。所以,查理·布朗在《史努比:花生大电影》里,实际上是部分脱离了原著的,而是被改造成了一个普通小男孩,丧失了一些趣味。 不过趣味倒是被史努比的故事线找补了一些回来,《史努比:花生大电影》采取的是双线叙事,一条是查理·布朗的追求女神之旅,另外一条则是史努比臆想中的求爱过程,正是因为臆想,所以有了很多想象的空间与表现的可能,史努比将任何可用的东西都化作工具,展开了找寻真爱的艰难过程,这里面既融合了西部片的英雄救美、又有紧张的一战空战戏码,红色男爵的出现真是想象力高能,反正有史努比的段落就不会无聊,充满了一种略显俗气的“恶趣味”。 大体上,《史努比:花生大电影》里的角色都是单线条的,都追着一个目标不放,影片也会重复这些梗,比较有新意的在于,影片里没有成年人,查理·布朗的家里只有他和妹妹,父母不见了,影片里仅有的成年角色就是花生团的老师,也是只闻声不见人,声音也被做了特殊处理,只是一些无法辨别的噪音,充分体现了《史努比:花生大电影》是一个去成人化的世界。而影片虽然将查理·布朗和史努比两条线交叉叙事,但讲得同样是求爱和追女神的故事,重复下来新鲜感也低,整体使得影片故事显得比较低幼。 不过,《史努比:花生大电影》仍然有很多让人感动的地方,比如查理·布朗为了女神任性地学起了跳舞,啃起了《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大部头,真是为她做尽一切,只为换来一次回眸。索性导演最终没那么残忍,红发姑娘看到了查理的闪光点,答应给他写信。爱,可真是伟大! 文/达达先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