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一个鲜肉经济的时代,有彭于晏、窦骁、崔始源三人出演,身着赛车手服,包裹着性感的肉体共同卖力出演,而为了不激凸,特质的护裆服也是让《破风》在话题上很抓人,要知道彭于晏这几年不论是颜值还是人气,都是不断上升,而在林超贤的作品里,彭于晏又往往能呈现出一个最好、最优秀的自我,所以,《破风》一直就很是让人期待的。 而《破风》另外一个卖点则在于它体育片的类型属性,体育片在国内一直不算是一个热络的类型,尽管过去也有《女篮五号》这样的影片让人们挥洒激情,但到了近年,在青春片和魔化片大行其道的背景之下,体育片似乎是销声匿迹的,而《破风》则勇敢的瞄准这个空缺,将体育、青春、公路等类型进行了杂糅,试图为观众打造一个从视觉到精神的盛宴。 《破风》的题材选择很有挑战性,自行车比赛作为一个体育竞赛项目,在国内是相对冷门的,虽然有很多人喜欢买一辆死飞在路上骑车撒点野,但就受众普及程度而言,则远不如游泳、篮球、羽毛球、网球(陈可辛即将拍摄的李娜传记)等项目,那么如何让观众可以很好的吸纳这项运动的规则,并且enjoy这部影片,就显得很重要。 《破风》很巧妙的选择了自行车比赛中“破风”这样一个关键词进行切入,在一场比赛中便将破风手、冲线手这样的队员责任区分告诉给观众,而之后的情节里,也并没有过多拓展比赛其他规则讲述,而是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在赛事本身和车手的形象搭建之上,算是一个巧妙之举。 这也是体育故事片的区别于体育纪录片的地方,前者重讲述,后者重记录。林超贤则是试图将两者打通,在故事片中营造一些纪录片的感觉,比如插入的真实比赛片段,群情激扬的同时也为影片中的竞技场景增添了些许的现场真实感,否则仅仅凭借三位鲜肉的演绎,恐怕也难以让这部体育片看上去多么的可信,实际上这也是体育片常用的视觉时段之一。 体育片之所以受人喜欢,很大程度就在于体育所传递出的拼搏、坚持的精神,和那种昂扬的斗志。《破风》自然也要全力的渲染这一点,彭于晏饰演的角色天赋秉异,但也是几经波折才能最终战胜对方,战胜自己,所传递出的积极向上正是体育片的魅力内核。而为了营造这样的感觉,导演将自行车比赛场景塑造的非常热辣,通过跳动的剪辑、激昂的音乐等等手段,让这些场景都狂飙着男性的荷尔蒙气息,但问题也出在这里,重复的打造方式显得单一,而只要比赛就响起的音乐,则略有泛滥的嫌疑,从抓取观众情绪的方面来看这样的操作方式或许是成功的,但对于林超贤来说,我们难免会对他产生失望。 当然,体育片在呈现体育精神的同时,最终的落脚点依然还是人,围绕着这些自行车手的日常和比赛所产生的生活事件,才是真正能够打动观众的地方。可以先看看导演是如何描绘电影中的各个角色的。彭于晏的角色,从一开始就被塑造成一种“天才”,承载着引导观众的使命,导演也讨巧的为他设置了一个“创伤”,即母子关系,但这份关系被描绘的模棱两可,过去的故事也是模糊不清,对这个角色现实成长的意义也乏力,除了说明彭于晏和他妈妈都是酒罐子,好像作用并不大。而另一处心理转折点,则是顺风顺水的彭于晏在痛失总冠军之后被罚禁赛,原本可以成为这个角色内心转变的关键点,却也并没有什么反思,而是安心的在做着服务生的工作。崔始源的角色也是很平面,作为一个“带头大哥”式的形象,他始终扮演了一个好人。相对而言,窦骁的角色还算饱满,毕竟作为一个千年老二,失败能够带给人的思索,要远比成功多。 角色塑造上的缺憾,或许与导演过多的着墨于一段三角式的爱情有关,可以想象导演引入王珞丹的角色,也是要为男性为主的《破风》增添一些温情,于是让她在彭于晏、窦骁三人之间游走,但实际上这段感情也是平淡的可以,电影的节奏一到谈感情的地方就显得不对劲,似乎既缺乏火花,在节奏上的掌控也不到位,很多转折都很跳跃突兀。更别提在这个腐女的时代,窦骁和彭于晏之间的CP感,要更加真实。导演似乎也是意识到这点,给了很多两人独处的场景,而最后一战中,彭于晏勇敢的让出冲线手的位置,让窦骁冲线这样爱意满满的举动,更是浓烈地甜出蜜来,影片的末尾,彭于晏和窦骁脱掉上衣,在海里畅快的游泳,好像这就是他们的终极归宿一样。 所以,导演与其塑造王珞丹这条并无什么重要性可言的故事线,倒不如将重点放置在描绘车手之间的复杂关系上,再加以适当的友情(或者说是基情)的引导,可看度和热血感都比现在要高的多。从现在的版本来看,爱情既不甜美,也不动人,而车手本身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都太过于单一,少了个体的复杂感,有点过于空中楼阁了。 整体来看,《破风》在竞技场景的表现还是不错,但凡是涉及到文戏,就显得拖沓、冗长,而几位演员在这部电影中的表演也没有太大突破,彭于晏、窦骁都是本色出演,崔始源则是用力过猛,而王珞丹又显得游离,更别提剪辑、配乐和解说上的瑕疵。当然,最为关键的问题还不在这些技术手段上,而在于,彭于晏这个满身人鱼线的肌肉美男子脱得不够多! 文/达达先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