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影片海报上剧透的那样,《鸣梁海战》是讲述“朝鲜战神”李舜臣将军用12艘船打败日军330艘船的故事。我们对于这部电影的结局都心知肚明,但真正看到电影才会发现过程和想像的太不一样。很多人都知道大明援朝抗日战争,但鸣梁海战却是一场没有明朝水师参与的海战,即使不必非得联系历史同仇敌忾,这场没有胜算的战斗在胜利的那一刻,也足够让我们一起热血澎湃。 《鸣梁海战》并不是一部历史教科书,关于历史背景的内容原本就放的少,到了国内更是被剪掉很多,使得情节更加紧凑。壬辰倭乱和丁酉再乱的经过、李舜臣此前沦为阶下囚的经历、战事的逐渐发展,都像电视纪录片一样快速剪辑的画面一带而过。重新回到前线的李舜臣已经不是一个威风堂堂的将军,不是被神化的民族英雄,而是一个被国家放弃的臣子,下属不服从的将领,经历了严刑拷打的身体和精神都还没有完全恢复,就要打一场看似是白白赴死的仗。但这都让李舜臣的形象更加饱满,令人信服。 曾凭借《最终兵器:弓》获得成功的金汉珉导演是个聪明人,他的出发点原本也并非是为了拍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而是从观众想看的战争戏出发,再选择一个有话题性的历史人物,加入各种戏剧冲突,打造一部观众爱看又有思想情怀的卖座影片。这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海战戏长达61分钟,因为观众喜欢刺激的战争场面,即便抛开人物和史实,也足以吸引眼球。 随着“鸣梁海战”的展开,一扫影片上半部分慢节奏带来的些许困意,特效大场面和动作戏都堪称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佳作。那些多到数不清看着就让人绝望的倭军船队,以不同的方式在李舜臣坐镇的板屋船前败下阵来。他利用天时地利制定战略,用自己的生命去诠释“置之死地而后生”,几次转危为安把恐惧转换成力量。当他在炮击过后的硝烟中缓缓站起身来的时候, 情绪更是渲染到极致,泪点低的观众一定也会热泪盈眶。崔岷植在该片中的表演,让人忘了他是曾经的“老男孩”,甚至也想不出还有什么演员比他更适合演这一时期的李舜臣。 而且不仅仅是李舜臣,导演打造的战争群戏也成为影片的看点。从抗命不解到舍身服从的下属军官,想为父报仇的少年和主动投身战场的僧人,慷慨赴死的探子和他深明大义的哑巴妻子,甚至是海边观战呼天抢地的平民们,都让影片的故事性和完成度变得更高。4艘船实拍家还是那个韩国本土特效团队打造出的海战场面,虽然不够完美,但不亚于好莱坞视效带给人的视觉冲击。 对于不少国内观众来说,李舜臣可能只是历史书上看过的人名,是创造了“龟船”的“海军之神”,是去过首尔旅游的人在光化门广场看过的铜像,是100韩元硬币背面的头像。就算是闻所未闻,也不妨去看看这部不同于“手撕鬼子”的邻国抗日片,即使觉得夸张意淫也无可厚非,不妨学学这种宣扬民族情怀主旋律正能量全民点赞电影怎么拍。 文/暖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