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一代人没少受新概念的“荼毒”,这种青春期所独有的躁动与忧郁在韩寒与郭敬明这个梯队所带领的新概念作家中得到了完全的放大。但是当80后的青春掺杂上90后的笑料拿来拍成电影给00后看时,便成为了《小时代》这样纯粹的粉丝产品。 《小时代》系列从2012年上映之日起,即便票房一路高涨,但负面评价也从没停过;然而第一部作为整个系列中质量最高的,却背负了最多的骂名。从第二部开始,郭敬明作为一个导演的野心让位于挣钱的目的,每部电影都在用粗暴的逻辑和刻意的冲突简单直接地将少男少女招揽到影院。 套用现在的热词,郭敬明是一个很好的“产品经理”,知道如何把IP“套现”,怎样牢牢抓住目标观众们的心,甚至能让几个明星在低年龄段观众中再火一把,也可以将“撕”这个动词发扬光大。他甚至有一种难以置信的魔力,让所有讨厌这个系列的人走进电影院,看看到底奇葩到什么程度。于是这个系列的终结之作《小时代4:灵魂尽头》(以下简称《小时代4》)将四部电影的所有缺点发扬光大,所有郭敬明标志性手法大放送一般的走向了终结篇。 《小时代》系列的确是一套销量可观的产品,但作为“电影”来观看,影像叙事的能力几乎为零。到了第四部,观众甚至都不必再去关注撑起影片的拙劣逻辑;需要做的,仅仅就是被煽情,仿佛自己的青春真的和这部电影有关。十年的哭与笑,小时代的“时代姐妹花”都伴随在身旁。为了煽情,“分屏”这个郭敬明最显著的符号滥用成灾。当看到女主角们开始在雨中奔跑,大特写一个接一个的时候,你就会有预感,四个人一起边跑边哭的分屏镜头立刻就要袭来。但是你错了,不仅仅是雨中奔跑的四张脸,前三部里面所有的四人奔跑特写分屏轮番登场,这个本该煽情的段落却因为这样稚嫩的表现手法让人哑然失笑。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大数据下研究观众喜好得出的排片方式。但是作为导演,却不应该在观众连好东西都没见过的情况下就将最平庸的煽情桥段塞到他们的眼前。 如果你以为分屏已经是煽情的底线,《小时代4》的另一种独门秘籍则将这个底线拉到了更低的地方。大概除了《小时代》,你也不会再看到什么电影舍得在大银幕上为一首歌拍MV了。到了第四部,这种MV的表现手法甚至直接脱离了故事情节,用3、5分钟的特写不断地围绕着片中的一个角色推拉摇移。满打满算120分钟的电影,几乎从头到尾都在唱歌,童声吟唱、日语、英语、中文轮番上阵;但故事情节竟然薄弱到集体乱斗——和好——回忆的三步走,除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所有人扭打在一起,你几乎记不住这部电影里到底都讲了些什么,即便它还铺垫了一个商战气息的“四亿亏空”。 所以,在放弃叙事,直面煽情的《小时代4》中,我们再次看到了郭敬明自己对影片价值取向主观上的回避。 时间为什么煮雨,岁月何以能缝花?身为导演,郭敬明并没有给出解答。他能做的,只是建立了一个空幻的纸上上海,让他的读者们将自己全身心的代入,麻醉、满足。电影中的这群人,不与外界发生任何联系,孤立的在方寸之间做着过家家的游戏。影片固然在拜金方面比原著收敛不少;但角色所生活的基础依旧是物质财富的放大。而动辄因为情爱纠葛而引发的争吵,也让郭敬明所自我宣称的“努力、追梦、友情万岁”的影片价值观显得苍白无力,站不住脚。《小时代》自身所散发的价值取向与郭敬明的采访相比,背道而驰。 描摹时代的电影,自动地会与这个时代呼应。《小时代4》是不情愿地以一种被动的方式呼应了郭敬明对这个时代的观察。它的上映的确是该系列电影的结束,但票房的火爆,却给这个时代浮躁的那群人点燃了一把熊熊火炬——《小时代》系列的完结绝不意味这类粉丝电影的完结。而华语片市场也的确需要一段时间,来扫除掉它燃烧过后留下来的废渣与灰烬。 文/派翠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