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不被忘却——这是艺术对于每个人内心的温暖关照与明鉴。 而艺术之所以也不能被忘却,是因为它是精神世界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016年11月12日,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艺术中国、瑞士中国艺术基金会、菲利普· 萨克瑟之友基金会共同主办的“艺术不被忘却——瑞士艺术家四人展”在798桥艺术中心开幕。本次展览为观众呈现了来自于菲利普•萨克瑟(Philippe Saxer),皮特•格伯(Perido Gerber),米格尔·孟格(Miguel Muenger),乔纳斯·谢德格(Jonas Scheidegger)四人的60余件作品,旨在以艺术的方式解读作品,走进艺术家的心灵,同时回归艺术本体,探索艺术对于人类精神世界潜移默化的影响。 菲利普•萨科瑟——精神病房里的孤独人性 菲利普•萨科瑟(Philippe Saxer)是一位越来越被人们熟知的瑞士艺术家。1987年,他突患重病,几经周折最后在瓦尔多市(Waldau)精神疗养院收治,由此开始了全身心的绘画创作,病房里充满了各样的作品,这成为他活下去的理由。 萨科瑟的画显示了存在于孤独中的人性和他的“人性状态”,和他身于独处和拥挤不堪中的空虚感。我们曾经一遍又一遍地问着,精神意识的疾病是帮助还是妨碍了艺术的表现?其实都不尽然。尽管一种疾病有可能把某种东西移植到人类的内心,使得多年被埋没的东西瞬间地、毫无准备地喷涌而出,但是艺术的创造只有具备了创造性的潜能,才可能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 生命有着痛苦,生命也意味着背负十字架前行。萨科瑟的作品大多数是黑白作品,有一种羞怯和一种专注。有时候他也加上红色,据说红色代表了爱,但杂乱的红色更像是凝固了的血液,散发着腐烂和死亡的味道。在他的作品里,死亡是一位常客。他在画里用到的线条有一种杂乱无章之感,也是另一种秩序的体现。那些线条常常越过了画纸的边界,走向一个未知无界的自由空间,但却没有离开我们,迫使我们思考和决定将走向何处。或许只有行至内心最深处,才能找寻到他画中的精神出口。 此外,作品中往往具有多重的含混不清。他的画经常在躁动的色块里出现毛笔的线条,土褐色、灰色、棕色及黑白色充斥其间。但是,他却用较少的绘画空间,更多表现了不同比例和观念的冲突。当发散着的人物逐渐消失而不能再被观者触及和构想,就不能再打搅其中的隐秘。他把内容、形式、无序和隐秘放在同一个画面中去碰撞和对话,作品中的含混感,来自他的多面人格,以及和环境与社会地冲撞和燃烧。作为当代艺术家,要用任何方式表现真实的绘画变得无比艰难,而萨科瑟的画却创造了自己的真实和诚实。这是一种深层存在的艺术,表现着生活的痛苦和临近的断裂。 乔纳斯 ·谢德格——乐队家庭里的画家 乔纳斯·谢德格(Jonas Scheidegger)是一位年轻的瑞士艺术家。他1981年出生于一个音乐家和艺术家的家庭,他的父亲是吉他手和“热泉”乐队创建人,深受Django Reinhardt的风格影响,母亲曾为艺术家,也是乐队主唱之一。乔纳斯15岁做涂鸦创作和自由艺术表达,2002年为他父亲乐队的唱片设计封面。曾为伯尔尼、苏黎世和巴塞尔的剧院进行舞台艺术设计。 1998年中学毕业后,他在瑞士伯尔尼艺术学校上课学习,并为伯尔尼、苏黎世和巴塞尔的剧院进行舞台艺术设计。他还在其父所学习的音乐学校学习吉他。24岁时他因病进入伯尔尼瓦尔多(Waldau)疗养院,绘画成为其唯一的爱好。以后的4年里,他完全献身于艺术创作,时而同父母居住,时而在疗养院接受康复治疗。乔纳斯·谢德格的作品以纸上水彩和丙烯为主,画面极具设计感,并且往往透露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色块的拼贴和大胆流畅的笔触,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皮特•格伯——从汽车修理到绘画与雕塑 皮特·格伯(Perido Gerber)也有着极其敏感的性格,但不同的是,他是放松的也是相对自由洒脱的,他的画面天真欢快。他曾经做过汽车修理工,这一经历显然也影响着他的艺术创作。他用汽车和其它机械的废旧金属部件做成雕塑,有些则略含讽刺甚至嘲弄,但无论是快乐有趣还是充满夸张戏剧性,艺术美感一直是观赏者的主要感受。在其架上绘画作品中,颜色相对明快而亮丽,画面经常充斥着未来的憧憬和现实的诙谐,这种天真本身也成为了他的一种宝贵的财富。 米格尔·孟格——绘画是他与世界的联系 米格尔·孟格(Miguel Münger)从小喜爱绘画,养育他的祖母对他影响很大。在一个安静的长夜,祖母在耶稣受洗图上进行描线,小小的米格尔也在纸上画了自己的身体、脸蛋,这是他生平第一次进行艺术创作。在获得学士学位后,他开始从事社会学研究,但因身体重疾而中断。学校的艺术课程让他的才能和自由意识充分发挥,他有了位于佛雷堡 (Freiburg)自己的画室,创作了大量的超现实题材人物造型和脸部作品。他的画主要是水彩和水墨,部分融于丙烯绘画。 疾病和住院疗养使得他难以使用语言交流,于是他就采用画笔和颜色去表现他同现实世界的关系。同很多艺术伙伴交流之后,他找到了自己的理想表现方式:细长的人物身形,追求光明,同虚拟的对象寻找对话的可能。他的作品,是挖掘想象中的核心,简化表现和形式。他的艺术追求仍是开放的。 在全球化的时代中,中国以更加开放的态度与世界艺术进行对话。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作为国家文化对外传播的平台,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的同时,也把世界的文化现象和艺术形式带入了中国。本次展览旨在让观众看到在精神疗养院中创作的四位瑞士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绘画打动人心之处,正是艺术家们对于精神世界的描绘,以及其直指人心的力量。展览也让人们通过接触和欣赏这些艺术形式,去了解世界范围内艺术发展的脉络与多元文化的诸多可能性。与此同时,“瑞士--中国艺术基金会”也以促进中瑞两国艺术的友好交流为己任,加强两国不同文化经验和背景下的相互理解。 据悉,展览将持续到11月23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