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历史战争片,《建军大业》做到了忠实历史。这首先体现在其对中国工农红军诞生的历史境遇的真实再现上。影片前半部分的叙事焦点,集中在对中国工农红军诞生的历史背景的展示上。那是一个军阀肆虐,正义的呼声被反动派的机枪吞噬的黑夜;那是豺狼当道,进步人士与工人群众的生命被黑色帮会屠杀的岁月;那是列强横行,中国国土被外敌的坚船利炮肆意摧毁的年代……与影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一样,《建军大业》着意塑造的是中国工农红军建立之初,我党、我军的一批英雄群像。在那个危机重重、步步艰险的年代,不是一两个英雄豪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而是成千上万为国家的未来不惜流血牺牲的华夏儿女,站在了决定中国命运的最前沿——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等等。这样一个伟大的群体领导中国人民从烈士的血泊中,从黑暗的地狱里站了起来,迈向了谋求民族解放、人们幸福的伟大征程。 作品中的毛泽东、贺龙三十出头,周恩来、罗荣桓、卢德铭、林彪二十多岁。这些青年革命者并没有什么操纵时局的政治经验,更没有什么把控权力的手腕和伎俩,他们是从自己亲身的生死经历中悟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伟大真理,懂得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时代使命。片中毛泽东与家人的告别,就像千千万万革命将士与家人的告别一样。他们之所以投身革命,不是为一己之私,不是为一家之仇,尽管他们当中许多人的父母、兄弟、姐妹、亲人都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他们心系的是民族的仇恨,他们遥望的是中国的未来,他们的枪口对准的永远是人民的公敌。支撑这些人赴汤蹈火的是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获得自由平等而奋斗牺牲的伟大理想,是为历尽屈辱的中华民族洗清屈辱的宏大雄心——这正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历史证词。这与国民党反动军阀有天壤之别。那批工于心计的政客成天斤斤计较的是自己的“锅碗瓢盆”,终日盘算的是在政治变局中的一己之私,根本没有把国家社稷、黎民百姓放在心上。这也决定了他们在一场需要千千万万的人来参与的战争中注定失败的历史命运。 导演刘伟强是带着《古惑仔》《无间道》《头文字D》的视觉经验进入到1927年南昌城的拍摄景地的。他对影像世界的再现能力曾经在都市青年的群体世界、在生死交错的无间世界、在疯狂飙车的速度世界得到挥洒展现。现在,他的影像在南昌城下的战争世界里,带给我们的除了震撼的视听效果之外,还有他对历史的洞悉、对革命的思考、对领袖的判断。而集中体现他对以上诸种问题总体认知的,是影片的高潮部分,一个在特定的时间轴线上由四个相互平行的空间建构的叙事段落。在四个不同的空间里,站着四个历史人物:朱德、周恩来、蒋介石、毛泽东。朱德,在广东三河坝与敌人决一死战的阵地前沿,面对着以三千将士抵挡国民党几万强敌的阻击战,个人的生死已经完全置之度外,空中的俯拍镜头为观众提供了一个高远的观看视角,不仅能感受到战场上的硝烟烈火,也可体会到那个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濒临的危局;周恩来,在广州的办公室里独自踱步,沉默不语,心系着前方浴血奋战的官兵,思考着起义军的未来命运,当时的变节者、逃跑者、反目者不断增加,革命形势危在旦夕;蒋介石,坐在一列火车里,神情冷漠地看着窗外,此时他心知肚明,自己已经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对象,他自己将自己绑在国民党的反动战车上,等待着未卜的前程;毛泽东,则站在浓云密布的井冈山上,遥望着天边飞掠的流云,胸怀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豪迈情怀,抒发着他对中国革命的坚定信念。在这个平行的叙事段落中,相同的叙事时间呈现出四个不同人物、四种不同的氛围,在没有任何人物对白或解说、高度影像化的语境中,平行开放的叙事结构对历史的表达更强化了电影的隐喻意义。《建军大业》的创作者没有用简单的因果论来阐释中国革命的曲折历史。当时谁也不知道中国革命的未来究竟会怎样。共产党人知道的是,即便自己倒下了,后面的人肯定会跟上来。因为共同的革命信念、共同的政治信仰、共同的人生理想,使他们坚定不移地站在了一起,走向生死未卜的战场。这种信念反动军阀肯定没有,黑帮地痞更不会有。而这恰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作为整部影片中反动与邪恶势力的代表人物,蒋介石每次出现除了玩弄权术,就是听音乐、看跳舞、下围棋。即使在讨论军事行动的时候,他也没有忘记去讨好自己的女人,完全是一个沉溺在自我私情中的政客形象。尽管影片没有在表面上刻意丑化这个人物——他总是衣冠楚楚、彬彬有礼,也有伫立窗前面对漫天阴雨的深思时刻——却始终站在一己之私的角度揣度时局、想象历史。他将毛泽东视为一个乡下的农民,将朱德视为流寇兵痞,将周恩来视为一介书生,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斗争理解为和他个人的“斗法”。一个内心世界被私情、私利、私欲所充斥的人,怎么能够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这些胸怀民族大义、心系国家未来的有识之士相提并论呢?所以,观看影片之后,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国民党的失败是注定的。创作者这种对于中国革命成败历史逻辑的阐释,是《建军大业》尤其值得肯定之处。 (作者:贾磊磊,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