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央视低调推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意外地占据了公众话题的中心,并持续受追捧而引发了关于饮食文化的大讨论。其中所呈现的各色诱人美食,在令我们垂涎三尺的同时,也激荡起了包括海外游子在内的亿万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那一抹乡愁。不仅如此,带有鲜明中国印记的该片在今年的法国戛纳电影节上,引领“中国晚宴”活动,得到了外国媒体和机构的好评。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该片都称得上是近年来国内“中国风”文艺创作风潮中的成功之作。当然,一部纪录片的成功并不能掩盖国内渐趋泛滥且创意不足的“中国风”文艺创作的窘态与困境。从文艺创作层面上讲,《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并非意外,这部承载着中国丰富饮食文化与中国人鲜活生存理想的纪录片,足以反衬出众多所谓的“中国风”作品中传统文化根脉的断裂与民族审美精神的匮乏,正是在此意义上,《舌尖上的中国》不失为一个引领“中国风”文艺创作的范本。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在世界诸多领域内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中国的艺术文化日渐被国际社会所了解和认可,在此基础上,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尝试在其艺术与设计中融入中国元素,此种创作方式被统称为“中国风”并很快成为一种国际艺术时尚。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风”迅速发展为覆盖诸如音乐、广告、电影、动漫、服饰、建筑、设计等众多艺术门类的创作潮流。 在全球化浪潮之中,中国风格如此备受推举,着实令国人振奋,这不免让我们追溯至17、18世纪欧洲的“中国风”(chinoiserie)。当时,中国的丝绸、壁毯、屏风、瓷器、漆器等日常生活物品,建筑、园林工艺等深受欧洲王公贵族们的喜爱与追捧,于是便兴起了收藏、仿制中国艺术品的热潮,一时影响甚至主宰了欧洲的艺术审美风尚。但是,当时流行于欧洲的“中国风”,基本上是欧洲对中国风格的想象性阐释,其风行的范围也仅局限于欧洲贵族或上层社会;而新世纪以来,刮起的“中国风”已然是一种全球性的文化艺术时尚。如果说此前的“中国风”或多或少带有欧洲贵族对异国风情的迷恋与猎奇色彩;那么,当下的“中国风”则更多地是国外艺术家逐渐了解中国文化艺术之后主动借鉴与融合的结果,相比较而言,后者对于中国文化要义与美学精髓的把握和呈现要准确到位得多。因此,当下艺术与设计中风靡的中国元素或中国风格才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风”。 大体而言,当下的“中国风”包括海外“中国风”与国产“中国风”两种类型,二者合力助推了世界范围内的“中国风”愈吹愈劲。但如若仔细分析,便会发现,二者风行的缘由颇为不同。海外“中国风”的盛行,显然仰仗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也同中国深厚的文化艺术积淀与恒久的美学魅力有着直接的关联,但依然不排除满足西方他者猎奇心理的内在诉求或开拓广阔中国市场的经济策略的成分在内。事实上,许多国际时尚品牌、当代艺术、好莱坞大片即是以“中国元素”为噱头,行到中国市场圈钱之实。海外“中国风”的火爆态势,极大地刺激了国产“中国风”的跟风而上,加之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而在政策上的导向与财力上的支持,以及已深入人心的“韩流”、“日风”等其他民族文化风格的触动,使得国内的“中国风”创作与设计迅速成为一种普遍的创作取向。 针对国际上如火如荼的中国风尚,我们在其中找寻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的同时,绝不可以误把这种带有商业投机色彩的文化产业化行为,视为表现中国文化与艺术的不二法门,相反,只是把其作为从事“中国风”创作的一种有利契机,借鉴其成功经验,认真创作具备真正中国意味的文化产品,在吸引国人的同时,也能走出国门,获得国际的认可,只有这样方能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有竞争力、生命力和影响力。 但是,在全球化与市场化的双重裹挟之下,国内的“中国风”艺术创作与设计总体是有形无神而难以令人满意,有的是打着“中国风”旗号的自说自话,有的是不伦不类的中西结合,更多的则是对中国元素和符号的随意拼凑与无情曲解。《功夫熊猫》获得成功之后,国内出现了许多效法之作,尽管其中塞满了各式各样的中国元素,但表现力与影响力却相距甚远,连国人都觉得没啥意思,遑论国际观众。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我们往往以为融入中国元素就具有了中国风格,事实上,元素和风格尚有很大的差距。真正的“中国风”作品不应该单纯是对诸多中国元素的堆积或组合,流于低层面的展示,而应真切地触碰到中国文化艺术的精髓,深入发掘其内在的神韵,实现真正的传承和准确的呈现,同时又能与现代文化相对接,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质素,在此基础上综合创新,做到传承、借鉴与创新的融会贯通。通俗地讲,真正的“中国风”作品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首先是中国的,其次是世界的。 返观《舌尖上的中国》便不难发现,其之所以既能备受国人的认可,又获得了国际的赞许,除去优秀的拍摄技法以及高清的视觉效果等技术层面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其很好地遵循了上述创作原则。首先,其选取了一个异乎寻常但十分重要的视角来讲述中国的饮食文化与中国人的生活哲学,时空翻转中传达着中国人永不变迁的饮食记忆与生活理想,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味觉审美却共同见证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感恩和对生活的热爱。借助中华美食的不同侧面,了解中国的历史与当下、民俗特色与地域风情,感受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地地道道的一顿“中国”文化大餐!其次,该片处处流露出基于人类共同价值观与普遍人性之上的文化价值共通性表达,“民以食为天”,对美食的注重与热爱历来是人类的共同诉求。当年引发全球关注的韩剧《大长今》便是明证,同样《舌尖上的中国》也以精美的视觉呈现撩拨了全世界观众的味蕾。而且,其在展现中国美食生态的同时,也触碰到了当今人类社会如何善待食物与生命、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等全球瞩目的生态与环境保护问题。片中普通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坚持所传递出的乐观积极、感恩知足的生命精神也使其具备了普世价值观,故而感动着每一位观众。基于此,这部“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情感”制作的纪录片大热便非偶然了,尽管即使该片的总编导陈晓卿也颇有喜出望外之感。 《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给予我们足够的启示,创作一部优秀的“中国风”作品并非难事,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本土文化意识,平息近乎炫耀的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的实用诉求,以十足的敬意来善待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以真诚的生命去体悟中国的艺术审美精神,自然而然间也许久违的中国味道便会应运而生。
责任编辑:紫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