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4个小时票房过亿元,5天突破12亿元人民币,拿下上映第一周周末全球票房冠军,刷新了华语影史单日票房第一的纪录……由吴京导演和主演的军事题材动作电影《战狼2》,不仅仅在电影市场的统计指标上表现出色,也在类型电影的创作上实现了融合与超越。这直接体现在观影感受中,可以总结成一个字:“燃”。 主创吴京坦言,《战狼》系列的创作思路最早是从2008年开始萌发的,拍摄《战狼1》时更多是想一扫电影创作中的疲弱之态,改变思想价值和阳刚力量缺席的创作现状,因此,用军旅题材讲述家国故事成了一次成功的、令人惊艳的有益尝试。而《战狼2》似乎得到了《战狼1》公映反馈的鼓励和暗示,在类型影片的创作上进行了更深入的融合,在艺术手法上也实现了更大的超越。从“东方之狼”特种兵战队在本国边境抵御外敌来犯,到异地漂泊、不忘初心的“前军人”孤身犯险拯救同胞和非洲当地难民,《战狼2》把“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结,悄然转换成世界范围内的“保护国人,舍我其谁”的气魄和担当。这个故事核意义的转换,不是变化而是拓展;不是口号宣告,而是顺势而为。影片借用非洲当地发生叛乱后,中国政府第一时间撤侨的情节来做了一次与《战狼1》具有互文意义的讲述,那就是不仅中国军队、中国公民深切爱着自己的祖国,而且祖国也有能力、负责任地爱着每一个中国人。 影片中“被退役”的军人冷锋(吴京饰)、退役军人何建国(吴刚饰)、富二代军事迷卓亦凡(张翰饰),这些由不同类型组合而成的人物要素,构成了有层次感的军事人物谱系。接下来,在当地叛乱造成社会动荡的生死关头,影片用在非洲的中国人这个“第三方视角”来感受战争的残酷和血腥,这也为冷锋在撤侨军舰抵达后“走还是留”的选择预留了一个情节的“钩子”。已经脱下军装的军人,在已经进入安全地带、完全可以驶离叛乱之地的时刻,在中方军队无命令不得武力支援的情况下,仍然做出了重回硝烟,救回华资工厂受困同胞的坚定选择。正是此时,冷锋具备了展现个人英雄魅力的结构框架,民族的自豪感、凝聚力顺其自然地作为主流文化价值得到了诠释和传达,而代表着个人英雄魅力、塑造孤胆英雄的商业策略也获得了逻辑的合法性。这是展现大国形象、承担大国使命的具体讲述,也是中国影片从类型片到主流大片必须具备的创作视野。 正因如此,冷锋的人物塑造主要展示了个人英雄魅力,而并不囿于“个人英雄主义”:从剧情安排上看,海军舰长时刻心系冷锋生命安危,在得到命令的第一时间眼含热烈喊出“发射”,进行武力支援;冷锋驾车驶过交战区的时候,以臂为杆,红旗招展中的“We are Chinese”体现出热切与骄傲;片尾护照镜头缓缓推进中,“无论你在海外遇到了怎样的危险,请你记住,你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的直接抒情,都在为他的“超级英雄”形象营造着国家的背景,而规避冷锋成为“个人英雄主义”的可能。 《战狼2》文戏武戏分配明确,类型特点突出,全程视听高潮迭起,吴京通过“一打到底”展示了中国动作电影的新形象。从电影开头冷锋为了已牺牲的战友家遭遇强拆仗义出手痛打乡痞,到水下一人勇斗四海盗的视觉奇观;从单臂挂车的激烈枪战到坦克车手的对峙漂移;从鏖战欧洲雇佣兵轻重武器火力全开到徒手搏击拳拳到肉,《战狼2》给军事题材的类型电影创作一个清晰定位。军事题材再不是靠整齐划一的服装道具、指挥部的统一指令、危险时刻的保底增援以及直白生硬的台词来完成“标签化”创作,而是实实在在靠身手(技击素质)、武器(装备展示)、特效(场面还原)为军事题材电影注入了生命力,增加了感染力。 那么,成为主流大片需要具备的基本要素除了价值主体升级和类型内容充实之外,是否可以把娱乐精神、搞笑桥段、年龄国别分配、英雄美女故事等要素进行精简或者有选择地剔除呢?在这一点上,《战狼2》是保守的,或者说,它不回避“好莱坞式”的外壳,甚至是依托“好莱坞”的风格来收获票房。 而在制作水准、叙事空间和视野格局全面升级的显性审美创作之外,《战狼2》所体现的电影史意义也是不可忽略的。随着电影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电影的文化功能开始逐渐由政治、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转变为类型化、商业化的文化产品。2011年以来,一些大主题、大制作影片的平平表现甚至折戟沉沙,让国产电影在大成本制作上始终无法坦然放开手脚,于是小制作大行其道,一些没有青春的青春片、失去意义的怀旧片以满血复活的娱乐精神进入大众视野。无论是主人公精神品质的缺失,还是理想和现实的“乌托邦”,都让一些中国电影困溺于个人视角,虚无的城市舞台和所谓的“都市魅力”成为青年人的精神消遣。而作为主要受众的中青年观众群体,只能在他国大片中感受英雄情结,东方硬汉的人格魅力和民族信仰的基因,也较少在电影艺术形式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说,《战狼2》对民族的精神力量起到了唤起作用,在荷尔蒙满满的镜头里,东方的英雄形象不展示腹肌,不较量块头,却找到了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的好方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