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艺术评论 >

京剧《红娘》:一出“喧宾夺主”的好戏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中国艺术报 李楠 参加讨论

    北京长安大戏院近日上演了一出由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为主体阵容的荀派经典大戏《红娘》,领衔主演是优秀的“80后”花旦演员王岳凌。该剧虽在日场上演,但从上座率来看,火爆程度丝毫不减夜场戏。作为青年演员,有机会以本门本派的代表作品惊艳亮相,展示个人风采,固然大可欣庆,而作为研究者,却应当积极思考为什么这样一出貌似“喧宾夺主”的戏,自其编创之始便备受欢迎,又在京剧舞台上保持长达80年左右的生命力而不衰替。说这出戏有些“喧宾夺主”,是因为红娘在整个《西厢记》的前后故事中,虽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论起小说人物的重要次序,恐怕至少排在前三名以后。而今天人们在这出戏里看到的红娘,处处居于舞台调度的核心位置,连小姐崔莺莺都似乎显得不像个小姐了,可是观众照样觉得舒服熨帖,并无违和之感。实际上,京剧最初没有任何一出取材于《西厢记》的戏,无论是整本大戏还是单折小戏。个中缘由与京剧的起源有关。
    在京剧成形成熟之先,也就是清朝中后叶,昆曲长期占据着南北梨园的绝对强势地位,而那时的昆班一般分为文武两种,并且文班多于武班,文班以演《西厢记》的故事居多(并不比演《牡丹亭》 《桃花扇》 《长生殿》等戏少),武班以演《水浒传》的情节为主。这里只谈文班的《西厢记》,像《游殿》《惠明》《佳期》《拷红》《长亭》等等重点折子,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精品。不仅如此,这些折子对于行当的分配是既齐全又平均的,《游殿》是二面(相当于京剧的架子花脸)戏,《惠明》是正净(相当于京剧的铜锤花脸)戏,崔莺莺、张生、红娘、夫人分别属于闺门旦、巾生、六旦、一旦,亦即京剧中的青衣、小生、花旦、老旦。正因为喜欢看戏的人对这些故事情节、人物角色烂熟于心,所以当京剧兴起之后,编剧者即便专门为青衣、花旦、刀马旦写戏,也刻意绕开《西厢记》,单从《杨家将》中去挑选穆桂英,从《薛家将》中去挑选樊梨花,等等。
    直到民国初年,戏曲界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剧烈冲击,一大批具有激进思想的新式文人争先恐后地介入他们过去极少涉足的梨园行,编造大量带有反封建意识的古装戏。这当中,《西厢记》由于反映了红娘抵拒严厉家法,千方百计成全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的金玉良缘,故此被剧作家青睐。荀慧生也正是看到红娘身上有好打抱不平的宝贵品质才对这一角色情有独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都排演了许许多多类似的作品,塑造了相当多的具有反抗观念的女性形象,但真正流传于后世的新剧目却少之又少。奇怪的是,《红娘》这出戏不仅在那么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还居然存活到今天,仍立于不败之地。笔者认为,有两点因素值得研究。
    其一,不可否认的是,该剧极具艺术价值,超出同类新戏作品,表演上能够抓住观众的眼球,唱腔上更能够让观众的耳朵上瘾。熟悉京剧艺术规律的人都知道,老前辈们素来讲究“文戏武唱、武戏文唱”的传统。武戏文唱容易理解,成功范例不胜枚举,比如《空城计》一类的“三国戏”即是。而文戏武唱,直到今天仍在学术界被讨论得不够,一般人只能顾名思义,却并没有举出相应的剧目加以说明。笔者以为,《红娘》便是最为突出的一例。且看红娘在全剧之中反复耍弄的水袖功夫,早已超出花旦行当原有的基本功要求,更多的身段是从武生的惯用动作“大刀花”演变而来。不仅如此,“花园”一场中,红娘举着棋盘遮掩张生身体跑圆场的一段表演,对花旦来说,借鉴了武生的“鹞子翻身”,而对小生而言,又套用了丑角的“矮子步”。纵观京剧各大行当,隔行虽如隔山,却不隔理,老前辈们在广采博收方面所取得的造诣,确实是今人难以企及的。并且荀慧生在音乐改革上的惊人之处,更令活在当下的人们叹为观止。剧中红娘所唱的“小姐呀你多风采”一段,采用了【反四平调】的板式,“看小姐红晕上粉面”一段,又采用了【反汉调】的板式。与其说是采用,毋宁说是创造,因为在此之前,整个花旦行当都不存在这些新颖的唱法,正是这出新戏带来了新声与新生。
    其二,从京剧发展的历史上看这出戏,比同时代的新戏作品在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并不抢先,却占了一条“接地气”的优势。话说那个时代的一出新戏,成败的原因与演员本身能耐高低的关系固然要紧,而与编剧者的取舍得失更是密不可分。说简单一些,清朝晚期,昆曲式微,乱弹兴盛,京剧最终取代了其他任何剧种,占据了不能比拟的强势位置,称雄一百多年。第一批为京剧编剧的文人们,看到了昆曲的经典大戏,文学上那么无懈可击、无可挑剔,却仍旧无法招徕观众,市井阶层顶多只看《牡丹亭》《长生殿》之类的全本大戏中观赏性强的小折子,而对于前前后后的故事情节漠不关心。于是他们为京剧创造剧目时,果断地反其道而行之,一方面力求京剧的唱词通俗易懂,用简单上口的半文言取代晦涩聱牙的古白话,保证未受私塾教育的男女老少都能触目会心;一方面不求剧情发展的完整性,编出来的很多骨子老戏只演历史小说与民间传说中的一小段有亮点的细节。直到《红娘》这类新式古装戏又热闹起来之后,编剧理念被扭正过来。我们看到《红娘》的故事是完整的(完全根据《西厢记》的原貌有头有尾地展开) ,场次转换是繁多的,人物设置是齐全的,最重要的一点,唱词是华丽隽永的。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唱词虽然古香古色,却像白居易的传世之作一样,能保证目不识丁的老妪一听即懂,入耳入心。当下有很多人从故纸堆中翻出来一些“四大名旦”的新戏剧本,其实让人一看便知造成其夭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也无怪乎后来无人问津了。
    抚今追昔,那一时期的不少激进分子缺乏文化自信,对民族戏曲艺术怀揣虚无主义的看法,甚至抱有傲慢与偏见的态度,才导致即便愿意伸手挽救民族戏曲艺术的知识分子也不免文绉绉起来,编出让妇孺望而生畏、似懂非懂的垃圾泡沫。就连响当当的“四大名旦”亲自排演的大量新戏也一个个被京剧受众群体逐渐遗忘。笔者由此真心希望,这种戏曲史上出现过的弯路,在当下这一代京剧人身上不再重演。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