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孟冰编剧、宫晓东导演、陕西人民艺术剧院组织排演的话剧《平凡的世界》开启世界巡演,反响不俗。该剧北京首演之前一个多月,3000多张票就已售罄。 作家路遥对劳动者的赞美和讴歌真挚而赤诚。这种情感在读者中引发反响的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同时期其他作家很难比肩。作为多年来全国各大图书馆读者借阅次数最多的文学读物,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成为一部真正活在人民心中的当代文学巨著。如何在话剧舞台上呈现这部对于中国新时期文学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作品? 《平凡的世界》是长达三卷100万言的巨著,生活场景广阔,人物形象丰富鲜活。如何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和演出时间里,既能以高度戏剧化的方式保留作品故事情节的基本框架和脉络,又能继续保持原作极为充沛的情感张力?对任何改编者而言,这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为此,陕西人艺作了颇多具有创造性的尝试,为读者和观众营造了“在场感”。该剧强化了宏大叙事叙述模式,以象征的手法给人身临历史情境的观剧体验。比如,以一个体形高大、声音洪亮、戴着面具的颇具权威性的“广播员”形象,向观众播报了每一段故事所发生的年份和当年的国际国内大事,同时,在故事发生过程中,总有几名戴着面具的“群众”出现在故事现场。这正是路遥的历史认知——人民群众是历史进程的根本性推动者,这种历史观在话剧中得到了简约而有力的延续和继承。此外,该剧使用了360度旋转舞台,既将碾子、山坡、乡间小路和窑洞这些有陕北特色的事物融汇在剧作中,又能借助舞台的旋转,表达历史重生和时代发展这样的深意。 当然,这些只是窥豹一斑。事实上,这不是陕西人艺第一次成功改编具有陕西风格又关怀历史的现实主义作品,去年排演陈忠实的《白鹿原》时,所到之处同样反响热烈。将现实主义题材的长篇作品浓缩成话剧语言,一直是一个难题。陕西人艺颇为圆满地实现了艺术创作的初衷。这既体现了创作者的匠心,更体现了现实主义题材本身的强大生命力。只要立足现实,捕捉到作者要表达的时代精神,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素材与呈现方式去构建艺术作品,而摆脱无病呻吟、远离现实的空洞之弊,赋予艺术作品源源不断的生机。小说与戏剧看似是完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只要把握住现实主义题材的精神内核,就不难创作出优秀的跨界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平凡的世界》等作品的成功跨界,充分说明了现实主义题材的感召力与生命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大力创作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做时代的记录者、历史的见证者、未来的眺望者。 (作者:裴亚莉,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