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产量年年增长,能经受住市场和艺术双重检验的佳片却似乎未见增长,倒是引发众怒的烂片越来越多。很多研究者从艺术创作角度批烂片,指责创作者。但换个角度看,烂片的泛滥也有资本的根源。 具体来说,目前参与投资国产电影的主要包括四类资本。首先是国有资本,这一度是国产电影的唯一资金来源。但近年来,国有电影集团的业务重心不再放在制片环节,而放在更容易赚钱的发行、放映和房地产业务。如中影集团2011年1—9月取得了19.9亿元的收入,但近69%收入来自于发行放映业,制作业务只占14%。上影集团领投制作并进入主流市场发行的影片仅有3部。 相对来说,大型民营电影公司更加活跃,尤其是一些上市公司,包括华谊兄弟、博纳影业、光线影业等。但它们目前还在成长阶段,制作规模还不够大。例如2011年,华谊参与制作的10部电影上映,但其中只有4部是其领投的。从数量而言,它们对国产电影市场的贡献仍然有限。 新近出现在中国电影业中的另一大类资本是金融资本。近几年来,银行介入影视业逐渐深入,北京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向影视业提供了较多的贷款支持,但问题在于,银行往往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迫切渴望融资渠道的中小影视公司难以得到扶持。方兴未艾的私募基金对影视业的参与则还“雷声大,雨点小”。尽管目前号称以影视产业为主要投资方向的基金已有近20只,声称募集资金达200亿元,但披露的有影响力的投资项目却寥寥可数。究其原因,一方面,某些基金可能存在忽悠成分,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相关的税收和津贴优惠,实力有限。另一方面,电影业的风险管控和盈利机制还难以达到要求。 前三类资本通常被视为电影中的良性资本,因其可以比较长期、稳定、成规模地为电影提供融资。然而,这些资本仍未占据主导地位。实际上,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国产电影,是由诸多行业外热钱投资的,这些热钱流动性很强,很大程度上带有“玩票”或“赌博”性质。“玩票”的往往不懂电影,也不在乎赚不赚钱,只是为了满足私人玩乐甚至洗钱的企图。“赌博”的则往往企图以低成本博大收益,容易导致一些不良倾向,如重明星轻创作。虽然这些项目的投资额很低,但往往50%乃至70%以上的成本都用于支付明星片酬,而投入创作和制作的资金就非常少了。于是他们就利用明星来炮制一些粗劣的喜剧片、恐怖片,靠透支明星的信用来招揽、欺骗观众。 因此,要让国产电影更健康,还需要更多的良性资本支撑。具体来说,国有电影集团应进一步改制为真正面向市场的主体。也有必要鼓励一些发展比较健康的电影公司上市融资。最后,也亟须建立起一套促进电影项目与金融资本对接的制度,包括完片担保制度、更为规范化的制片和财务管理制度等,让金融资本真正能像华尔街对好莱坞的支持那样,在中国电影业中发挥杠杆作用。
责任编辑:紫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