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对于一批“以主旋律之名行青春偶像剧、武侠剧之实”的革命剧,国家广电总局再次亮出“红灯”,也再度引发革命剧能否被娱乐化的讨论。革命剧娱乐化,娱乐元素能否战胜一切? 革命剧过分娱乐化“亮红灯” 纵观目前荧屏上的革命题材,几乎不见前几年诸如《人间正道是沧桑》《辛亥革命》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扎堆出现,“高大全”的传统英雄形象也正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或走偶像路线、或增加故事传奇以及加重爱情戏码的“突破性”尝试。然而,这些娱乐元素一旦喧宾夺主,或改编过于离谱脱离历史,就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近日,在《麻辣女兵》研讨会上,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再一次对当下革命题材的娱乐化提出批评,并且强调“娱乐元素不能战胜一切。” 李京盛所指的革命剧娱乐化已“非一日之寒”,近两年电视荧屏上出现了一批以主旋律之名,行青春偶像剧甚至是武侠剧之实的革命剧。被称为主旋律片的《中国1921》,以青年毛泽东为首的“新民学会”的发展经历为主要线索,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然而引起观众追看的最主要的因素却是剧中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故事;而打出“革命武侠剧”招牌的《抗日奇侠》,剧中人物动辄飞檐走壁,各个身怀“绵沙掌”“鹰爪功”等绝技,这种香港武侠电影中的情节出现在革命剧中,让不少观众大呼“忍无可忍”;《向着炮火前进》《战火西北狼》则通过各路偶像明星的加盟来提高剧集人气,誓将“战争偶像剧”进行到底。 革命剧娱乐化谁之过? 早在2011年5月,国家广电总局就曾下发《关于2011年5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指出在影视剧拍摄中,个别剧目因在表现抗战和对敌斗争等内容时,脱离历史真实和生活实际,没有边际地胡编乱造,将严肃的抗战和对敌斗争娱乐化。 对此,业内人士不免“大吐苦水”,认为红色革命剧走向泛娱乐化,不仅仅是收视率或者说市场行为的自然选择,也受限于现实题材影视剧创作的题材选择、史实表现以及制作成本等问题。长城影视传媒的发行总监章先生就曾表示,很多直面历史的题材不仅在尺度把握上面临风险,还在战争场景的制作费用上面临资金制约。“这种情况下,走革命加娱乐的题材之路无疑是一条捷径。” 此外,对于革命题材娱乐尺度的把握也模棱两可。“革命剧之所以加入爱情元素是为了迎合主流的收视观众,吸引80后、90后看。”同方联合影业集团宣传推广部总监赵雪认为,对于过于“严肃”的革命剧来说,娱乐元素可增加可看性,一般占到全剧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量比较合适。但娱乐元素如何界定和运用,恰到好处地给红剧以娱乐化“佐料”,对于现今良莠不齐的制作团队来说很难准确把握。“用力过轻会不痛不痒,用力过猛则会不伦不类。”赵雪说。 革命剧市场消费应理性再理性 革命剧究竟能否加入娱乐的元素甚至涉及爱情的内容?事实上,早在上世纪50年代的《柳堡的故事》中,就已经涉及到了红色战士的爱情。“革命者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在红色革命剧中,展示革命者的爱情生活,往往可以增加与观众之间的亲和力,获得观众的赞同和认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陈默认为,通过革命者的爱情故事来展现革命者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情怀,对观众而言,不仅能够获得审美满足,甚至可以在事业观、爱情观上获得激励和教育。 编剧徐广顺也认为,革命影视剧中不能都是历史的沉重和叹息,表现革命者爱情的内容是吸引观众的一个因素和手段。但在影视艺术创作中表现革命者的爱情,必须基于一定的时代背景,符合时代的特征,具有一定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原则,内容真实可信。“如果情节过于离谱,娱乐化倾向明显,甚至表现出一种商业消费的态度,就已经突破了革命剧的底线,最终将导致观众审美趣味的退化和文化理想的弱化。” “从屡出经典的苏联卫国战争题材文艺作品中就能窥出,革命剧完全可以产生具有典范价值的精品力作。”陈默说,红色革命剧担负着历史教育、革命教育和传播红色文化的文艺职责。因此,无论创作人员还是观众都责无旁贷,让革命剧的市场消费理性再理性一些。
责任编辑:紫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