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富春山居图》,最近引起一场热闹的口水仗。一边倒的负面评论,一些电影网站给出的超低分评价,与其耀眼的明星阵容、铺天盖地的宣传阵势和高涨的票房形成鲜明对比。 在此之前,几部中小成本国产电影的高光表现,给了中国观众久违的信心。一时间,赞歌四起,仿佛中国电影已然进入黄金时代,一路坦途。但是,随着被戏谑为“林志玲专场Cosplay”的《富春山居图》横空出世,观众刚刚燃起的信心又被现实狠狠地“磕”了一下。 大明星、大投入、大制作,《富春山居图》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大片。然而,所谓“大片”的概念,可以衡量投入规模、可以判断演员级别,但无法反映影片的品质高低。不少电影人迷信技术决定一切。对硬件投入过多的精力,已经成为许多中国影人的“大片迷思”,正如一些电影专家指出的,如今的中国电影遭遇的是“三薄三厚”的问题,即“薄了创作厚了制作”、“薄了艺术厚了技术”、“薄了人文情怀厚了商业利益”。 这样的“厚此薄彼”,不断拉低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品位。斩获台湾金马奖的电影《逆光飞翔》,据说自上映以来取得了“零差评”的好口碑,但在《富春山居图》面前,只有扮演票房炮灰的份。据报道,截至16日,《逆光飞翔》仅收获541万元票房,而《富春山居图》累计进账2.6亿元。在院线的选择和观众的审美驱动下,劣币驱逐良币的戏码,虽屡遭诟病,却频繁上演。于是,有人这样说,如今的中国电影,缺的不是资金、技术等硬件,而是会讲故事的人,欠缺的是对电影的尊重与诚意。 当前,中国电影业还是朝阳产业。票房的一路飚红,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二、三线城市等市场的快速“开垦”,以及电影作为大众娱乐消费方式的日益深入人心。但是,市场空间总归是有限的。一旦增速减缓,中国电影业如何维持高位运行,值得深思。 美国电影业的发展或可作为镜鉴。进入21世纪后,美国影院数量、观影人次都在减少,电影产业遭遇过多次危机。但好莱坞最终凭借商业化运作、讲故事的能力、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使产业保持平稳发展,“美国电影流水线上生产出的电影,即便不卖座,但至少在讲故事等基本功上是扎实的。”一位在美国研修电影的朋友如此描述。 试想,如果有一天中国电影遭遇同样的发展瓶颈,我们能否凭借现有的软实力实现超越?没有敬意和诚意的“烂片”,或许能在速度好于质量的新兴市场捞上一笔,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无法成为中国电影的持续动力,更无法帮助中国电影度过可能的瓶颈危机。 强身须先固本,内容为王是电影产业的起点、更是落点,电影人只有诚意十足地讲好故事,才能为电影产业安上“永动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