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汉三千,唐八百,演不完的三国戏。”戏剧创作作为最具备传统文化意蕴、最具备人民性的艺术样式之一,既具备反映历朝历代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的历史积累型属性,又担负着反映时代精神、讴歌当代生活的重大使命。 潮平两岸阔,风正千帆悬。近几年来,在革命历史题材现代戏创作中,话剧《中华士兵》、评剧《母亲》、京剧《西安事变》或再现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或展示普通人的抗战,均人物鲜明,感人至深。以豫剧《焦裕禄》为代表的一批现代戏,反映了党的好干部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先锋模范作用。而京剧《横空出世》,则首次在舞台上展现“两弹一星”的故事,是表现题材上的一大开拓。 任何一个时代,必须要有承载时代风云、反映时代风貌、歌颂时代先锋的新的精品力作的出现。如若不然,对不起我们伟大的时代,也愧对宋元以来中国戏曲家们对其所处的历史时代的精神体现。 当然,在反映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中,英雄人物和草根阶层的刻画,同样不可偏废,如沪剧《挑山女人》等。正是这些草根阶层的坚韧付出,才将优秀伦理道德和新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才能引人共鸣,令人动容。 在中华民族强大起来的过程中,我国在航空航天、深海潜水、天镜建设等诸多领域内,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包括在消灭贫困等方面,我国都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开创出新的范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我们不把笔触转向他们,不把舞台艺术形象的塑造向这些领域转型,写出领军人物和普通百姓们在为中华民族和人类前进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美好情感、无私奉献甚至流血牺牲,不在这些题材上聚焦、创作出感人至深的艺术作品,那么我们就有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更何谈去承载新时代的主旋律律动,反映历史大转型过程中的时代精神? 诚然,由于传统剧目的大量积累,用戏曲表现历史故事显得驾轻就熟。这就给戏曲家们书写现实题材、反映当代生活、表现新时代人物,带来诸多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在困难面前有所破解、有所突破,真正做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我们所创作出来的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力作,就会在历史上留得住、传得下。 具体而言,京昆等古老剧种,创作演出古装戏的比例当然可以多些,而花鼓戏、采茶戏、花灯、评剧等剧种,特别是话剧,创作演出现代戏的概率当然要高得多。至于豫剧、越剧、黄梅戏等剧种,完全可以做到在传统戏与现代戏之间左右逢源,相得益彰。只有不同的剧种树立了原创意识和时代精神,传统戏才可以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出现代性,当代题材戏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风采。戏曲艺术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方面,只有通过精品力作的不懈追求与不断打造,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万古常新。 (作者:谢柏梁,系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四川师大、湖北师大、南昌大学讲座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