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参考文献: [1]乐黛云主编《独角兽与龙》,129页。 [2]同上,110页。 [3]李莎论文刊载于《戏剧》2001年第3期。 [4]周宪《布莱希特的诱惑与我们的“误读”》,《戏剧艺术》1998年第2期。 [5]同上。 [6]参见赵志勇《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美学分析与批判反思》,第3章第2节,此为作者博士毕业论文。 [7]参见黄应全《陌生化理论:对“第二自然”的批判》,《戏剧》2003年第2期。 [8]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丁扬忠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276页。 [9][10]同上,186页。 [11]Brecht:Gesmmelte Werke 19,S 348-349,Suhrkamp Verlag 1967,转引余匡复《布莱希特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36页。 [12]赵志勇在其博士论文中,用里普斯对移情(Einf lung)的解释来指责布莱希特对共鸣概念的误用,是值得商榷的。显然,布莱希特对共鸣的理解和运用是有着自己的语境的。 [13]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丁扬忠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9页。 [14]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丁扬忠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6页。 [15]同上,60页。 [16]同上,366页。 [17]同上,176页。 [18]有关该剧的排演情况,可参看姜涛《论“左临的风格”与梦想》第4章第1节,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 [19][20]同上,137页。 [21]参见姜涛《论“左临的风格”与梦想》第4章第2节,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 [22]廖全京《看戏曲怎样选择布莱希特》,《四川戏剧》1989年第4期。 [23]弗尔克尔《布莱希特传》,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216页。 [24]周宪《布莱希特的叙事剧:对话抑或独白?》,〈戏剧艺术〉1997年第2期。 [25]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丁扬忠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7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