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见证与记录了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的历程,正日渐成为参与当代文化建构的重要元素和话语力量,影响着全球化时代人们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感知。中国电影中的动画电影,其叙事因“画”而“动”,能够带来造型的随意性和自由性。如何整合中国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资源,建构与传递健康的当代中国形象,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动画电影需要积极面对的重要命题。 民间文化中的故事资源 丰富的民间文化为中国动画电影提供了故事资源与叙事空间,神话、传说、寓言、童话、民间故事包括经典文艺作品,在沉淀为文化记忆的基础上,逐渐凝结为民族的文化心理意识。新世纪以来,中国动画电影以民间文化为故事资源,在题材方面进行了深入挖掘。如《宝莲灯》根据民间神话故事“劈山救母”进行改编,小主人公沉香父母的结合属于人神恋爱,其诞生本身就是某种超自然力量所为,是民间神话的重要原型。民间神话故事往往承载了人类相似的文化心理结构和实践体验,往往会更容易形成情感认同与凝聚力,从而融入民族的文化记忆建构。《西湖传奇》则以中国水墨及古典诗词为背景讲述了一则古老的东方爱情故事,唤醒了对经典故事的文化记忆。 新世纪以来,取材民间故事的中国动画电影,在传达对人文艺术探索与追求的同时,通过对民间文化的叙事实现对文化记忆的客观表达,不仅让文化记忆发挥了规范和约束功能,而且也积极参与了民众文化记忆的重构与反思。由此,以动画电影为对象,考察民族集体记忆的构成及其历史变迁,包括文化记忆的存储和传播,都为传达民族自我形象与整体认同提供了可能性。 动物景观中的成长主题 动画电影需要在设计故事的过程中,将民族的思想感情、伦理道德、审美倾向穿插进去,从根本上改善盲目模仿西方艺术、科技、价值观念的习惯。动画电影的主体观众一般是未成年人,艺术创作需要更贴近未成年人的思维模式,即非逻辑、非常规、非线性思维的诗性想象。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动画电影中,以动物为题材的动画电影占据了很大比例,《喜羊羊与灰太狼》以动物为主角叙事,简单粗暴又不乏二元对立式的叙事模式,并不符合现代生活的现实逻辑性和规定性。《熊出没》虽然将森林作为故事空间,却将施暴行为分布于肢体、武器和语言等层面,在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深深打上了博弈、斗争、抢夺的叙事套路与烙印。 中国动画电影的主体应该具有表现自身情感、挖掘民族文化的表现力,引发观众对艺术情感的感受力。《藏獒多吉》的创作则较为成功,作品以朴实的画风和民族风情,讲述了西藏草原上一位汉族少年与勇猛忠诚的藏獒之间感人的冒险故事,蕴含了人类对有限认知的象征与反思,以及人类对美好家园的无限向往,表达了人类需要树立深邃的生态观去敬畏自然,才能拥有可以期待的美好未来。 武侠元素中的文化生态 新世纪,中国电影面临好莱坞乃至全球电影的多重审美标准与不同市场需求,而赋予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武侠电影,就成为民族电影承担重任的试验品。中国动画电影也试图借助东方文化的场景和奇观,传递武侠世界独有的视觉表现与侠义精神,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东方文化中独有的武侠魅力。 《魁拔》以虚构的叙事空间与模糊化的历史背景,缝合了各种文化元素对文化、社会乃至自然规则重新设定,穿插了虚拟世界中重新设定的自然、社会和文化规则,以消除由于文化、地域、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不同而造成的意识形态与文化理解之间的隔阂。《虹猫蓝兔七侠传》《兔侠传奇》大量运用民族文化元素,比较隐蔽地缝合了现代精神与传统文化精神等特质。《龙刀奇缘》《秦时明月》通过中华传统武侠文化的时空隧道,在叙事主题和人物塑造上,以特别设置的历史时空环境与民俗文化元素,传递以儒释道文化母题为底色的重要形象,为中国电影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中国动画电影借助武侠类型文化,表现了不羁的侠义观念与江湖体系,也将会成为中国动画电影进行文化表达的重要突破口。 科幻题材中的自我审视 科幻题材的文艺作品对人类未来提出诸多畅想,而经常置于现代性的想象前端,科幻题材的电影是电影世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建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要路径,科幻电影对于重构中国想象力具有传统电影无法替代的可能性。国产动画电影《长江7号爱地球》以神秘外星生物“七仔”随意变出不同工具吸收与释放能源为故事线索,讲述人与人之间关于爱的情感交流,描绘出现代化背景下都市人群对自身命运和情感的忧虑。电影借助儿童的视点来表现文化主题,唤起接受者的童年意识与孩提记忆,形成对童年情感与空间的召唤和共识,达到对美好想象和人性光芒的回忆。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科幻动画电影,还比较缺乏基于以“全世界人类共同命运”为书写对象的文本,缺乏对于生命个体的关注,及对种族存亡与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怀。中国动画电影需要进一步关注科技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人与自然之间日益凸显的生态危机,人类自身存在迷茫困惑之中的自我救赎等主题。 民族记忆与叙事策略 新世纪以来,中国动画电影不断从中华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融合自身所属的文化与艺术空间,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传播力量。然而,中国动画电影叙事话语具有明显的模仿痕迹,题材低幼化,缺乏民族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化身份认同,需要改变以往简单庸俗的套路,以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为先导,创作出兼具欣赏性与思想性的动画形象。 一是要注重传递民族记忆。目前的中国动画电影缺乏好的故事与创意,缺乏中国式的价值观念,对现实世界的解读也相对缺乏深度。中国动画电影要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经典名著等叙事资源,传递与建构本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文化经验,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故事资源,积极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和价值取向,更好地传递中国文化符号与价值认同。动画电影中蕴含丰富的文化符号所指意义,会因文化群体的领悟逐渐沉淀为文化记忆,从而不断激活艺术时空中的文化想象。 二是要注重传达成长主题。中国动画电影往往遵循了文以载道的创作理念,比较注重教化性的讲述方式。要尊重民众普遍存在的、根深蒂固的童真情结,通过个体想象传递看待世界的方式,引导民众逐渐对自我本质、人类身份进行建构,以及对人类知识的特征进行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在故事表述中,需要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变迁进行缝合,通过再现个体记忆呼唤人性感怀,通过成长波折映射时代变迁,展现出社会变化与各种冲突,逐渐将本土文化编织成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通的成长性语言。 三是要注重采取全球叙事。中国动画电影在继承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叙事囿于老套、主题范围狭窄,简单的民族元素缺乏对于叙事的融入等问题。要具有民族化叙事的强烈意识,传递民族价值观念与文化精神;同时,更要兼顾全球化的叙事主题与习惯,契合其他民族受众求新求异的好奇心理,寻找全球文化的共同的话题与经验,让接受者获得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并引发相关的深入思考,引导受众的审美接受与价值趋向。 四是要注重生态思维。中国动画电影要渗透生态思维模式,更加以地球生态、人类命运、动物伦理等故事主题,思考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生存与发展等诸多问题。要积极倡导以人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位一体的生态思维模式,重新认识自然生态关系,改变以往人类对生命的认知观念,进而逐渐建构起人类和其他物种拥有平等地位的意识,引导民众养成科学的生态思维习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文化形态。 (本文系2014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世纪中国电影叙事与国家形象建构研究”(2014BWX03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