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花儿剧表演程式的形成 甘肃花儿剧在表演方式上,体现出一定的程式化追求。如创制花儿剧特有的表演程式,“摇头”、“垫步”等动作几乎成了甘肃花儿剧的标志化动作,在每个剧中都有应用。再如在具体情境中自觉用典型的戏曲程式来完成人物塑造,《花海雪冤》中用戏曲官丑行的表演技巧来表现知县坐轿上山,县官与衙役在县衙大堂上练花儿时的“八字站门”式的调度等。总体而言,花儿剧距离戏曲程式化表演还很远,如曲六乙说的,“《花海雪冤》的艺术形式,显然是歌舞型而非戏曲型。艺术家们从回族生活中提炼和规范出摇头、垫步等舞姿,作为舞蹈化表演的基本特征。这是一种有创造性的实验,也为《花海雪冤》增添了回族风采。但相对说来,它们非常适于表现喜剧人物形象和人物的喜悦心境;而在表现情节复杂、冲突激烈场面的人物心境,特别是悲剧人物心境时,就显得有些不足了。”⑩虽然戏曲程式更适合传统剧的表演,但程式是戏曲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现代戏可以适当减少或创造新的程式表演内容,然完全舍弃程式表演,也就意味着舍弃了戏曲艺术。 总之,民歌基础上形成的戏剧,目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歌舞剧型,一种是戏曲型。前者如20世纪60年代的歌剧《江姐》,该剧以四川民歌为基础,吸收了川剧、沪剧、苏州评弹、四川清音、杭州弹簧等传统戏曲音乐元素,在唱腔、演唱技法和形体设计上也借鉴了许多传统戏曲的表现方法,如梆子的使用等,但它仍然是民族歌剧而非戏曲,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不受戏曲音乐的程式化制约。后者的范围就很广,典型的像花鼓戏、采茶戏等都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剧种。从某种意义上说,戏曲剧种的形成都有地方民歌、民间小调的作用。甘肃花儿剧可借鉴以上两种创作经验,给花儿剧定位。但就目前态势,甘肃花儿剧与宁夏花儿剧相比较而言,似乎更多地追求着独立剧种的发展目标,尤其是前面列举的《花海雪冤》、《牡丹月里来》等剧目,比宁夏花儿剧《花儿》、《曼苏尔》更加戏曲化,只是在音乐、表演形态上打上了明显的歌舞剧烙印。这一形态特征在剧种发展初期,表演程式体系还未形成之前,属于正常现象,但进一步的建设和完善,就必须依靠相应的理论作指导,只有这样,才能让花儿剧这种艺术形式,逐渐在舞台上生根发芽,长盛不衰。 注释: ①曲六乙《漫评回族花儿剧〈花海雪冤〉——兼议创立少数民族新剧种问题》,《戏剧报》1987年第9期。 ②赵宗福《西北花儿的研究保护与学界的学术责任》,《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3期。 ③朱仲禄《花儿曲令的沿革与变迁》,《群文天地》1997年第2期。 ④⑤⑥郭振清《河州花儿》,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93-271、249、218页。 ⑦事实上,民歌花儿的曲令从来就不是凝固不变的,著名的《下四川》就是朱仲禄根据陇南山歌创制而成的。 ⑧那贞婷、曹义杰《“花儿”牡丹程式探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⑨刘凯《西方“套语”理论与西部“花儿”的口头创作方式》,《民族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 ⑩曲六乙《漫评回族花儿剧〈花海雪冤〉——兼议创立少数民族新剧种问题》,《戏剧报》1987年第9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