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观点 >

“美学”应融入生活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郭继民 参加讨论

    哲学层次上追问美之本质,无疑有其价值。但离开生活的 “纯思辨美学”之研究,其价值则大打折扣。
    美学融入生活,首先要学会发现美、欣赏美。美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康德认为美是情感之物,黑格尔认为“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二者对美虽看法不同,但皆重视美之感性特征。
    生活中的美首先表现为感性之美。它表现为自然的感性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视觉的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则集视觉与嗅觉之美于一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是时序之美。自然的感性之美,乃造化之神功。它表现为艺术家以理性调动情感进而把情感凝结为诸种艺术作品的“创作美”,如音乐、雕塑、绘画及各种文艺作品等,亦给“欣赏者”带来感官之美。这种感性美,为主体所创造,凝结着艺术家的艰苦劳动。欣赏感性美,并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它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尤其需要一颗热爱生活、善于感触、善于欣赏的心灵。正是在美的发现与欣赏中,看似平淡的生活亦平添了些许艺术韵味。
    美学融入生活,须学会创造美,在创造中体验一种有品质的生活。人的审美能力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经历的丰富与心智的成熟,其审美能力亦逐渐提升,并试图运用理性去创造美。无疑,对美的创造本身亦意味着去体验一种高品质的精神生活。
    美的创造表现为心智的自由。德国哲学家席勒认为,美是自由的游戏,通过美,人们才能达到自由:只有在游戏中,人才是自由的;只有在自由中,人才是美的。美之所以是自由的,因为它是超功利的,消解了外在的各种束缚与枷锁,从而让人真正解放出来。
    美的创造,是心智与行为的协同,表现为心智(脑)的自由活动,亦势必与艺术的载体 (物、语言符号等)发生作用,并协调身体的其他器官与外在的社会因素,如协调脑与手、人与物乃至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种由自由驱动的、无功利的创造活动更易于调动、协调主客之间的关系,也更容易在美的创造活动中达成和谐之境,进而“获得”一种和谐的生活样态。
    美的创造,同时还是一种“在自由中发现秩序”的过程。美的创造虽无功利之目的,然而,在创造中人们却又不期然而然地发现“美本身”存在着康德所谓的 “无目的地合目的性”。无论大自然中的天然美还是社会生活中的秩序美,无论科学家眼中的简洁美、对称美还是艺术家眼中的浪漫美、线条美,究极处似乎存在着一种不可言说、不可分析的隐秘结构(如黄金律的存在,书法中的布局关系等)。正是此隐秘结构的存在,使得人的情感与理性协调并产生共振,激起美感。这种结构或秩序本非审美之目的,亦非人力所能为,它是人的创造力达至一定境界时“带出来”的。人们不禁追问,缘何宇宙间存在此神秘结构?谁赋予了此潜在秩序之结构?进而人们通过“移情”的方式去追问,人们应该以何种姿态生活?对此隐秘、潜在秩序之追问,无疑构成人们由美至善转变之契机。
    美学融入生活,要力求过一种善的生活。美,当然表现为艺术,表现为自由、秩序与和谐。然而,当人们在对那种潜在的隐秘结构给予哲学追问时,当人们全身心融入其中去体认美本身时,一种更深刻、更博大、更庄严的“大美”将从人们的心灵深处油然而出,一种深度的、恒久的人性之美将由此绽放出来。此大美不再局限于美本身的隐秘结构,而是升华到人生乃至世间的最根本的和谐秩序——“至善”。在古人眼中,和谐的社会、伦理之秩序与合理、稳定的政治结构乃人世间的至善。
    《论语》云:“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认为,《韶》乐高于《武》乐之处,在于其能尽善。至于孟子,更是将德性之美推至极处。在他看来,美德之充实方是大美,方是永久之美:这种美德继续扩充、推至高处则是圣人。
    (作者单位:海军陆战学院政工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