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包括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非遗汇聚传统文化精髓,涵纳经史子集等高级文化形态,亦涵盖口头传统等文化形态,以艺术方式表达更是载道的文化,隶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在新的起点上中国非遗要主动作为并担负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率先在带有战略性、统摄性、纲领性、持久性的精神层面实现转化,在传承保护、体制机制、公益事业、创意产业等层面实现创新,取得一批开拓性、引领性和标志性的成果,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化生态的修复 非遗的多样功能决定其具有历史、文化、精神、科学、审美、和谐、教育和经济等多方面价值,价值累积形成文脉,以非遗文化形态呈现。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即文脉,几千年来无论魏晋风度,还是唐宋文艺高峰,都镌刻着非遗文化这一精神生产的痕迹,非遗文化牵涉民族的世界观、道德观和审美观,在心灵稳定、精神引领、社会和谐方面不懈耕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文化传统和民族价值体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脉,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就是当前最深厚根脉,集近百年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华,涵盖井冈山、长征、延安和西柏坡精神,是我们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认识新概括,新时代中国非遗要担纲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赓续文化传统,引领文化思潮,修复文化生态,确保时代精神不偏离核心价值体系。 传承者作为价值主体,随着认知的深化和理性的开拓,价值标准会发生变化。人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必受外部价值观念的影响,引起价值判断的变化。不同的文化成分对应着不同的需求形成价值,且客体的属性和主体的需要间存在效用关系,处于动态过程。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一代代文化精英在创新创造中拓展思想意蕴、提升精神境界、充实科学内涵、丰富崭新内容,聚合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价值判断,贡献并主导符合民族审美特色的文化创造。 非遗以艺术方式表达,从精神层面影响民族的审美,对个体表现为情趣和格调,对公众则集中体现为风尚和风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和市场经济的活跃发展,出现了价值观迷失、道德水准下降和腐败问题丛生等乱象,社会变革影响价值观念,冲击审美心理结构,动摇精神支柱,强化非遗文化的引领示范作用十分必要且紧迫。 文化精神的传承 非遗作为载道的文化,凝结于中华传统文脉,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承,更是民族文明成果的汇聚,源自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的言论,诸子百家共同延续的心性修养,存在于《周易》及历代注疏,以及巫教社会的祀礼,成就今天的最高艺术精神。 非遗门类中,民俗是最具基础性、内在性的文化,舞蹈经典名作多从神话故事中取材,音乐创作亦难离民间音乐的旋律,杂技、书法、曲艺等门类直接源自民间,文学、摄影、影视、美术、戏剧如不依托民俗,就难谈鲜活。非遗传承人以身心的文化创造,形成独特的文化视角,创造出不同凡响的文化遗存,个体的文化创造看似微不足道,实则集腋成裘,文化精神得以升华宣示,具有感召力和示范效应。 审美引领不是生拉硬拽,而是按照文化生成规律,进行有历史久远眼光的精神牵引。特别是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等具有渗透力和扩张力,容易形成社会跟随,影响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历史转折关头必然要推出引领审美风尚的领军人物,魏晋风度不能没有书圣王羲之、画绝顾恺之、思想鼻祖谢赫,唐宋文化高峰离不开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八大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精神,当下最显著文脉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万千非遗传承人充当先进文化酵母,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的内涵,唱响时代主旋律,做到思想认同、内心尊崇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