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秧歌俗称“唱秧歌”,是一种融民歌、说唱、舞蹈为一体,并向戏曲衍化且初具戏曲雏形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俗称“对对戏”。韩城秧歌大都由一旦一丑(最多不超过3个角色)来表演有故事、人物的演唱或小戏。一般是正月十五日晚在村中广场上,铺张草席做舞台,俗称“地摊子”。组织邀请七八对唱秧歌的艺人相继表演,以欢度佳节、祈祷丰收。 韩城秧歌曲目丰富,现共挖掘整理出127折,出版96折。其内容包罗万象,诸如历史传奇、神话传说、民俗风情、民间故事等。曲调有117种,但归纳起来有50余首,主要有《十绣》《十字句》《开门调》《四六曲》《十二将》等。常演剧目丰富,题材广泛、涉猎面广。除了情绪性的表演唱,如《十二月》《十杯酒》等外,还有反映执著追求婚姻自由、讽刺嘲弄嫌贫爱富、反抗地主的压迫剥削、鞭笞封建落后意识、讴歌劳动群众聪明才智、反映农家生活乐趣和劳动生产等内容的民间小故事和传统戏曲的折子戏或片断,如《上楼台》《自本熬活》《卖绒线》《站花墙》等近百个节目。曲体大致分为3类:一是说唱音乐,是具有说唱性的叙事体;二是保留原民歌形态的结构形式,专曲专词;三是曲牌联套的结构形式。其曲牌联套的结构形式与宋金时期的“诸宫调”类似,是中国民间音乐艺术的一大宝库。代表性曲目有《上楼台》《看花灯》《张先生拜年》等。韩城秧歌“说、唱、表”兼而有之,曲调丰富。 由于故事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曲调优美委婉动听,动作质朴粗犷,表演欢快幽默,形成了具有乡土气息和饶有情趣的喜剧格调,让观众在愉快的笑声中受到启迪和鼓舞。每逢唱秧歌时,一边听着台上演唱,一边在台下情不自禁地随声附和,足见当地百姓对秧歌之喜爱。 韩城秧歌在清光绪年间进入鼎盛时期,技艺超群的秧歌艺人成批涌现。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韩城秧歌逐渐趋于沉寂之中。现在,韩城秧歌的表演已很少见,只有在山区的个别村落才能听见久违的秧歌声。因而,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韩城秧歌现已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宋达昱 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