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一位雄图大略、颇有作为的皇帝,对于清朝统治全盛局面的形成和中国疆域版图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同时又是一位有着深厚汉文化传统素养的帝王,重视文化事业,毕生致力于文物的收藏。这种收藏又与他对文物的鉴赏、整理、弘传及自己的艺术创作结合在一起,显现了他儒雅的生活情趣。 《是一是二图》:收藏热中的宫廷与社会 对于源远流长的皇室收藏来说,它不仅是一笔“宜子孙”的宝贵财富,也不只是供皇帝个人赏玩的珍稀艺术品,更重要的是这些藏品所具有的政治与文化的象征意义。中国历代宫廷都有收藏文物的传统,清代此风尤盛,特别是乾隆时期,闳富的宫廷收藏达到封建时代的顶峰,成为中华历史文化的实物见证与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考察乾隆时期宫中收藏的盛况,应注意到清代前期、中期文化建设与学术发展的一些特征。王国维在谈到清代学术时说:“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以来之学新。”这种“大”与“精”的结合,使清代文化艺术发展具有总结性,即集传统之大成的潮流。所谓“集大成”,从本质上讲是对传统的全面整理和总结。如在文化学术方面,《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的编修;在美术方面,如《清工部工程做法》集历代建筑之大成,苑囿离宫集公私、南北园林之大成,景德镇官窑集历代制瓷之大成,造办处诸作集历代特种工艺之大成等;内府庋藏,至乾隆朝而极盛大备。 这种总结又与清代文化的复古潮流相关联。清政府高度认同汉民族的封建文化,一切“仿古制行之”。在这种以古雅为美的审美风潮中,对古代文物的收集和珍藏是一个突出的表现。《清稗类钞》中有《鉴赏类》,收录了无数清人喜好古董的故事。这种好古之风,更充分体现在清代的仿古瓷器中。 《是一是二图》为故宫藏画。图绘乾隆皇帝身着汉人服饰,正坐榻上,观赏皇家收藏的各种器物。其身后点缀室内环境的山水画屏风上,悬挂一幅与榻上所坐乾隆皇帝容颜一样的画像。上有乾隆皇帝御题:“是一是二,不即不离。儒可墨可,何虑何思。长春书屋偶笔。” 图中乾隆皇帝的画像具有肖像画特点,约40余岁,面部刻画细致传神,表现出他睿智而自信的神态。书房中有一组古物,左上角的古铜器“新莽嘉量”,为王莽在创立新朝时所颁的度量衡标准。高置方几之上的是明宣德青花蓝查体出戟梵文盖罐,侍童手执明永乐青花缠枝文藏草瓶,圆桌上置有明永乐青花双耳扁瓶及明宣德青花凤穿花纹罐等。通过这幅图画,可见乾隆皇帝对古物的痴迷,也可见那个朝代互动于宫廷与民间的复古之风。 “三希堂”与“四美具”:收藏的巅峰 故宫文物的来源渠道主要有:承袭前朝皇室的收藏、清宫制作、新的收藏与征集、查抄没收物品。访书与刻书、抄书,也是重要来源渠道之一。清宫藏书是以明代皇室遗存为基础,经过数百年的访求、编刻、缮写,收藏了大量的珍贵图籍,超越以前各代。 在清宫收藏中,“三希堂”与“四美具”有着标志性的意义。王羲之的名迹《快雪时晴帖》原放在乾清宫,王献之的《中秋帖》则置于御书房,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得到王珣的《伯远帖》后,遂在养心殿辟专室存放这3件晋人名迹,并名之为“三希堂”。他为此写有《三希堂记》,认为这3件书迹不仅是中国书法的稀世之珍,而且是分别经过宋、金、元诸代的皇室收藏的内府秘笈,三帖的重聚因此就有着非凡的意义:“今其墨迹经数千逾年治乱兴衰、存亡离合之余,适然荟萃于一堂,虽丰城之剑、合浦之珠无以逾此。子墨有灵,能不畅然蹈抃而愉快也。” “四美具”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所谓“四美”,即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和传为宋李公麟的《潇湘卧游图》《蜀川胜概图》《九歌图》。这4件画作,明代为上海人顾从义所收藏,他能书善画、好古精鉴,嘉靖年间以善画选直文华殿,后授中书舍人。这4件国之瑰宝,在明代即被董其昌称为“四名卷”,并对此4件巨迹散佚后自己只能得其一而感慨不已。乾隆年间,这4件名品相继进入清宫,至乾隆十一年(1746年)夏,“四美”重新团聚。 乾隆皇帝认为“千古法宝,不期而会”实为不可思议,御题《蜀川概胜》有“乃今四美具一室,赏心乐事无伦比”诗句。特在建福宫花园静怡轩辟出专室存放“四美”,并命名曰“四美具”。又命董邦达绘《四美具合幅》,并御题《“四美具”赞》:“虎头三绝,妙极丹青,桓元巧偷,自诧通灵。有宋公麟,名冠士夫,海岳避舍,顾陆为徒。潇湘澹远,蜀江清峻,九歌瑰奇,奕奕神隽。中舍鉴藏,名迹归重,剑合珠还,雅置清供。”与“三希”重聚的感慨一样,也将“四美”重聚比作春秋时期的干将、莫邪雌雄双剑在西晋永平年间重现,以及东汉顺帝时期合浦珍珠在吏治腐败时避迁交趾、吏治清明时重到合浦的传说,足见乾隆皇帝的志得意满及其收藏的千古之盛。 《御制玉杯记》与《富春山居图》:鉴赏的功力 乾隆皇帝不仅致力于收藏,而且重视文物的鉴赏,常在文学侍从、内廷画家陪侍下阅赏品鉴,作为政务之暇的消遣。乾隆皇帝艺术修养甚高,精于古物鉴赏,对于收藏的书画及工艺珍品进行过认真的鉴评。阅赏钤印是乾隆帝的喜好,故宫藏的很多传世书画精品上都钤有乾隆的玺印。乾隆一生拥有过的玺印远远超过他曾钤用过的玺印,据统计,乾隆一生共治玺印1800余方,钤用过的也有千余方,是历史上留下印迹最多的一位皇帝。 乾隆皇帝对古玉的鉴别水平很高,对玉器的沁色和俏色很有研究。他写有《御制玉杯记》,记载玉工姚宗仁祖制玉杯的经过及做旧方法。这种方法给乾隆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积累了很多经验,能够准确鉴别古玉的真赝。 元代至正十年(1350年),82岁的黄公望画成生平最重要的名作——《富春山居图》卷。这幅画卷为纸本水墨画,在清顺治年间不幸遭遇火厄,分成《剩山图》和《无用师卷》两卷,360余年间各自流传。流传的《富春山居图》有构图完全相同的两卷,一为题赠郑无用师的《无用师卷》,另一为落款“子明”的《子明卷》。两卷于乾隆时期先后进入内府。乾隆帝误辨《子明卷》为真,《无用师卷》为仿本,引发后世诸多讨论。 鉴与赏是分不开的。乾隆皇帝的阅赏活动在他的诗文中也有充分的反映。除诗歌之外,乾隆皇帝在书画上题跋更多,仅《快雪时晴帖》就在49年中题跋达73处。对于许多工艺珍品,他也常有题跋和题诗刻在其上,例如御题官窑葵瓣口碗、御题剔红《百花图》长方盘、御题尤侃雕犀仙槎杯等,或记叙文物的收藏经过,或抒写感想,反映了他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观念。 《天禄琳琅书目》与《三希堂法帖》:藏品的整理 乾隆皇帝不仅重视收藏,还对宫中藏品进行了整理、登记,例如《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就是两部大型书画著录。《秘殿珠林》专记宫藏宗教题材的书画;《石渠宝笈》则专记宫藏一般题材的书画及其他,全书的编纂过程,前后长达74年之久,共收录书画作品一万多件,包括《西清古鉴》《西清续鉴》《宁寿鉴古》在内的《西清三编》,收录了清宫所藏的数千件古代铜器;《四库全书》则共收书3503种79337卷,约9.97亿字。乾隆年间,于昭仁殿庋藏宋江元明之精善藏书,编有《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前编)十卷,嘉庆二年(1797年)昭仁殿失火,前编书尽毁,乾隆又令再辑宫中珍藏《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二十卷。《天禄琳琅书目》为我国第一部官修善本目录,沿袭汉代以来书目解题传统,在版本著录体例方面多有创见,如记载收藏家印记即为其中一大创举,于清代藏书家讲究版本鉴定、注重善本著录之风影响深远。 乾隆皇帝对于收集的许多珍贵法书名作,不仅自己摹写欣赏,还热衷于书法艺术的普及推广,命令于敏中、梁国治等大臣组织刊刻了《淳化阁帖》、《三希堂法帖》等供给普通士人临摹之用。 宫廷的收藏,自然是作为君主法统的象征和仅供皇帝观赏享用。但是,这些文物毕竟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记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和瑰宝。辛亥革命后,故宫博物院成立,这些文物成为全国人民共享的文化财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