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战争主题的电影,我们讨论得最多往往是影片中在艰难的战争环境下所体现出来的复杂人性。 作为一部以二战为题材的电影,《狂怒》当然也不会例外。由大卫•艾亚执导,布拉德•皮特既是主演之一也是电影监制,影片还未上映就获得很高的期待值。于10月17日在北美上映后,也获得了普遍的好评,甚至被外媒誉为近30年最好的战争史诗电影。 电影讲述临近二战尾声,年轻新兵Norman Ellison(罗根·勒曼 饰)被调派到由战争老爹Wardaddy(布拉德·皮特 饰)带领的坦克小分队中,从而实现从文弱书生到奋力投入战场的士兵的转变的故事。影片取名FURY,不仅是因为影片中的坦克绰号是Fury,同时更多地是蕴含着战争中士兵们的一种心理情绪。电影以Norman 作为观众的视角,逐渐揭开战场中的残酷,同时也引领观众一步步地见证这名拒绝杀戮的新兵如何成为战场上奋力杀敌的一员。 简而言之,这是一部描绘战争如何改变人的电影,既残忍又无奈。 说说电影的战争场面。相比于一般的战争片,《狂怒》的战争场面并不算多。但与大多数此类电影相似,影片惊心动魄的场面也不少。炸飞的脸皮,射穿的头颅,烧焦的身体,导演在影片视觉上的刺激绝对是给足了分量。同时,为尽可能地呈现真实的战争画面,剧组特意从英国的波文顿坦克博物馆借出了世界上仅存的一部还能启动的虎式坦克用于电影的拍摄,足见制作团队的用心。电影中的特效也是颇具新意的。Fury坦克每次扫射伴随绿光,敌方的坦克扫射则是带有红光,每每交战,红绿交错,整个画面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科幻感。 除了硝烟漫天的火拼场景,电影中还有一段颇为美好的“文戏”。 老爹Wardaddy和Norman 闯入一德国平民家里,邂逅了两位女子。年轻的小伙子Norman弹琴唱歌,甚至经历了一场极其短暂的爱情。这一段戏与整部电影的基调是非常不搭的,但正是这种格格不入的违和感,与激烈的炮火硝烟形成对比,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同时这样的情节设计也使得人物角色的发展显得更为合理。痛失爱人的Norman受到刺激,在对待敌军和战争的态度上发生转变。在这一点上,影片仿佛也暗示了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下,似乎没有人能够真正地掌控自主意识。个体的挣扎和抵抗在炮火中显得非常微不足道,人性的本质被动荡的历史环境所操弄,根本无从摆脱。 导演通过描绘战场上种种的不得已和生离死别,突出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颇具反战意味。同时,导演的野心也体现在其对人性本质善与恶的探索上。奔赴战场,凶猛杀敌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就如同从来就不只是存在着黑与白,人所可以做出的选择也并不只是杀戮或饶恕。战争中我可以残忍地杀人,但是我仍有尚未泯灭的人性和一颗仁慈的心。怎样才是对的选择,电影并没有做出论断,而是企图深入到人的本性在环境作用下所产生的无奈的变质。这一方面从影片开篇直至结尾都有体现。比如电影一开始,战争老爹眨眼间的功夫就解决了纳粹,却放走一匹马。还有结尾德国士兵对Norman的恻隐之心,都使人性的多面性和矛盾性一览无余。 总体而言,《狂怒》不论是从故事结构还是在人物塑造方面都算是一部比较中规中矩的战争大片,硬汉形象有的,感动有的,也留下让人深思的结尾,但也许就是一切都是那么得情理之中,反而给人一种不温不火的感觉。同时因为电影的高潮部分无法摆脱传统好莱坞的英雄主义情结,导致影片最终也只能回归商业大片之流。 文/沈天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