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香囊记》的作者为宜兴老生员邵璨,该书经宜兴生员杭濂字道卿与武进生员钱孝号西青“帮帖”而成。杭濂弱冠时即与都穆、祝允明、唐寅、文徵明等倡为古文辞,相交数十年,文徵明为其遗集作序;钱孝为杭濂兄杭淮早年之师,亦与此一吴中文人圈来往密切。从杭濂的生卒推断,邵璨大约生于成化元年(1465),卒于嘉靖十年(1531)前后。而《香囊记》当作于正德十年(1515)之后,嘉靖五年(1526)之前。当时太湖东南一带有一批背景相似、地域相邻且有所交集的生员投入南戏创作。此剧的出现,真正开启了以文人视野和文人笔法作剧的时代。这是民间南曲戏文走向文人传奇的转折点,因而应给予高度评价。至于旧说《香囊记》作者为邵给谏、邵弘治(邵宏治、邵半江、邵珪)等,乃因邵珪(1441-1488)字文敬,官居高位,为邵璨同乡前辈,两人字音相近,被附会而致。 关 键 词:《香囊记》/邵璨/杭濂/钱孝/邵珪/传奇 作者简介:黄仕忠,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广州 510275 徐渭《南词叙录》说:“《香囊》乃宜兴老生员邵文明作。”①近人郑振铎指出其本名为邵璨②。吴书荫撰《〈香囊记〉及其作者》援引万历《宜兴县志》、嘉庆《宜兴旧县志》所载邵璨小传,证实了徐渭和郑振铎的说法③。至此,《香囊记》作者的名、字、籍贯、身份得到了澄清;但邵璨的主要生活年代及《香囊记》的撰成时间,还存在分歧意见。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称:“邵燦,一作宏治,字文明。江苏宜兴人。邵珪兄。约生于明正统景泰间。生员。事迹无考。”④《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简写其名作“邵灿”,云:“字文明。一说名宏治,号半江。江苏宜兴人。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明成化、弘治年间。”⑤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⑥、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⑦、李修生主编《古本戏曲剧目提要》⑧等,与大百科所述约略相同。 上举之“邵燦”、“邵灿”,皆应更正作“邵璨”。齐森华等主编《中国曲学大辞典》云:“邵璨,明英宗时人。字文明,又字宏治,号半江。江苏宜兴人……邵以生员终老,吕天成《曲品》称他为‘毘陵邵给谏’,有误。”⑨黄竹三等主编《六十种曲评注》也说:“邵璨,字文明,一字弘(宏)治,号半江。江苏宜兴人。生卒年不详,大约与丘濬的生活时期相近或稍后。他是一个老生员,曾作过给谏之官,故人称‘邵给谏’。”⑩程华平《明清传奇编年史稿》“1469年成化五年己丑”条:“邵璨约于本年前后在世,生卒年不详。据《万历宜兴县志》卷八记载,邵璨,字文明,一字宏治,又作弘治,号半江。江苏宜兴人。年轻时习举子业,未应科考,以生员终老,曾做过给谏之官。精晓音律,工于作曲,有传奇《香囊记》。”(11)以上三家,代表了当下通行的观点,其实是糅合了徐渭与吕天成的记载,而未注意到其中存在的矛盾。 明末吕天成《曲品》卷上“妙品”称:“常州邵给谏,既属青琐名臣,乃习红牙曲学。”卷下“妙品三”著录《香囊》,谓:“毘陵邵给谏所作,佚其名。”(12)其后如无名氏《古人传奇总目》、黄文旸《曲海目》、焦循《曲考》、梁廷枏《曲话》、支丰宜《曲目新编》等,都署作“邵给谏”。至王国维《曲录》亦谓“明邵□□撰。名字俱不详。常州人。官给事中。”(13)但后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所收《曲录》时有所修改,作:“明邵宏治撰。宏治字文明。常州人。官给事中。”(14)今人糅合诸说,实源于此。 按:“给谏”是明代六科给事中的别称。为正、从七品官,隶属六部,“权势尤重”,通常必须是进士出身(15)。一个“老生员”不可能担任此职。 所谓出自“青琐名臣”之手,是因为关于《香囊记》的作者,明人还有另外一种意见。明焦周《焦氏说楛》卷7(16)载:“邵弘治,荆溪人。有‘半江帆影落樽前’之句,因号‘邵半江’。尝作《香囊》传奇,至‘落日下平川’不能续,其弟应声曰:‘何不云:归人争渡喧乎’?时邵方与弟讼田,因大喜,割畀之。今名‘渡喧田’。”(17)清初《传奇汇考标目》著录《香囊》,亦谓作者为:“邵弘治,号半江。宜兴人,官给谏。”(18) 按,“落日下平川,归人争渡喧”,见《香囊记》第六出[朝元歌]第三曲之末句。今查“渡喧”句实系岑参之句,其《巴南舟中夜书事》诗云:“渡口欲黄昏,归人争渡喧。”(19)至于“落日下平川”之句,《香囊记》亦是化用宋张商英题《南峰寺》诗“孤云飞远峤,落日满平川”(20)。两句均系撷取古人成句,故“渡喧田”之说,当属好事者附会;但《香囊记》流行后,此两句诗颇为画家用作画题,略可见其影响(21)。 清焦循《剧说》摘引《说楛》,但删去“有‘半江帆影落樽前’之句,因号邵半江”一语(22)。而今人引《剧说》,遂不知《剧说》所说的作者实即“邵半江”。邵半江即邵珪。据明王(1424-1495)《严州知府邵君墓志铭》(23),邵珪字文敬,宜兴人。成化五年(1469)进士,授户部山西司主事。十二年(1476)奉敕之南京,又二年升广西司员外郎。曹务之暇,“辄从词林诸君子咏歌谈辨,朋盍为乐,用是诗名盛一时,而书法尤为士林所重”。因作诗有“半江帆影落樽前”之句,大为词林所赏,因更号为半江。十八年(1482)转贵州思南知府,旋丁内艰。弘治初元(1488)改授浙江严州知府,九月廿二日卒于任。享年四十有八(1441-1488)。所著有《邵半江诗》5卷、《邵半江存稿》4卷,尚存于世(24)。 邵半江之所以被认为是《香囊记》的作者,当是“邵文敬”与“邵文明”仅一字之差,且同为宜兴人,年代相近;其次,《香囊记》里引用了据传出自邵文敬的两句诗,后人便将此剧附会到他的名下了。 邵珪任职户部十余年,正属于“青琐名臣”,亦间接可证吕天成是知道邵半江撰《香囊记》这种说法的,只是他觉得邵珪不太可能是此剧作者,故仅称其“邵给谏”,且特言“佚其名”。至于作者籍贯,有常州、毘陵、荆溪说,按:常州旧称毘陵,成化间下辖武进、无锡、宜兴、江阴、靖江五县。荆溪旧属宜兴县,受辖常州府。故诸说似异而实一。 而剔除邵半江、邵弘治、邵给谏之后,《香囊记》作者邵璨,依然是如傅惜华先生所说的“事迹无考”了。最近,马琳萍、侯凤祥撰《邵璨生平及〈香囊记〉创作时间考辨》推断邵璨最迟生于正统、景泰年间,并据《香囊记》第六出演赶考试子议及“是古非今”、“偷今换古”,是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复古派的主要诗学主张,说明《香囊记》作于复古派盛行之时或稍后,即1498-1505年。“在满足多个相关材料的前提下,我倾向于把《香囊记》的写作时间限定在弘治、正德间(1495-1510年)。”(25)按:此文从内证出发作考察,把此剧出现的时间大幅度往下推延,颇有可取;但其结论均出自推测,证据尚嫌不足。 按,邵璨其人,明代文献仅万历十八年(1590)修《宜兴县志》卷8“隐逸”内有载,谓:“邵璨字文明,读书广学,志意恳笃。少习举子业,长耽词赋,晓音律,尤精于奕。论古人行谊,每有所契,则意气跃然。有《乐善集》存于家。”(26)清代以后的志书所载,都据此传删节而成。 但志书所载,仍未能确认其生活时代,故今人有与丘濬(1421-1495)生平相仿、“英宗时”(1436-1449:1457-1464)、“正统景泰间”(1436-1456)、“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及弘治正德间(1506-1521)等多种说法,而未有定论。而且一般的看法,是倾向于正统至成化间;但按此种通行的看法,则从《香囊记》到明中叶南曲戏文创作涌现之间,有着一个明显的断层或空白,因而令人困惑。 徐渭《南词叙录》又说:“《香囊》如教坊雷大使舞,终非本色。然有一二套可取者,以其人博记,又得钱西清、杭道卿诸子帮贴,未至澜倒。”(27) 幸而关于钱西清、杭道卿二人,尚多有文献可资考证。前举吴书荫先生《〈香囊记〉及其作者》一文,已对杭、钱二人有过探考:从方志考得杭道卿小传,知其本名杭濂,为诸生,并提出邵璨应与杭濂年岁相若。惜此文未能从这一角度进一步细考杭氏生年以探求邵璨之生卒。至于钱西清,则仅从《常郡八邑艺文志》检得杭淮(道卿之兄)所撰《奉赠西青钱先生》诗一首,认为可能是杭氏“师长一辈”人物(28)。前举马琳萍、侯凤祥文,只述及杭濂、杭淮,而未及钱孝。 本文主要从对杭道卿、钱西清两人的考索作为切入点。 先论杭道卿。 吴文已引嘉庆《宜兴旧县志》卷8“文苑”,谓:“杭濂字道卿,淮之弟。天资秀颖,然志尚高古,不屑为时俗对偶之文,尝受业丁玉夫授《易》。游吴中,与都元敬、祝希哲、唐子畏、文徵明友,诗文日益工。然竟以诸生老。卒后,文徵明为序其遗稿。”(29)今检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增订本),内有多篇诗作寄杭道卿,可见其交情: 弘治三年庚戌(1490),有《次韵道卿独夜见怀》。(第2页) 弘治十一年戊午(1498),有《枕上闻雨有怀宜兴杭道卿》,原注:“时道卿客唐子畏西楼。”(第390页) 弘治十四年辛酉(1501),薛章宪、李瀛、杭濂、朱存理、都穆、文奎(徵静)、文壁(徵明)等《联句并合》;杭濂所作两句云:“佳辰良以欢,往事深足慨。”(第1187页) 正德四年己巳(1509),有《与宜兴吴祖贻夜话有作,就简李宗渊、杭道卿、吴克学》,此诗原题于文氏所绘之画,有跋识云:“己巳八月廿又一日,宜兴吴祖贻过访,适风雨大作,留宿家兄雅歌堂,饮次,为作小画,并赋此以道契阔之怀,兼柬李健斋、杭道卿、吴克学诸故人,聊发百里一笑。”(第205页) 正德十年乙亥(1515),作《寄宜兴杭道卿》。诗云:“古洞花深谢豹啼,春来频梦到荆溪。坐消岁月浑无迹,老惜交游苦不齐。多难共添新白发,翻书时得旧封题。亦知造物能相忌,从此声名莫厌低。”(第262页)(30) 更为难得的是,文徵明为杭濂遗文集所撰的序文,也完好地保存了下来。题作《大川遗稿序》(31),兹移录于下: 弘治初,余为诸生,与都君玄敬、祝君希哲、唐君子畏倡为古文辞。争悬金购书,探奇摘异,穷日力不休。僩然皆自以为有得,而众咸笑之。杭君道卿来自宜兴,顾独喜余所为,遂舍其所业而从余四人者游。既而数人者,惟玄敬起进士,官郎曹;祝君虽仕不显;唐君继起高科,寻即败去;余与道卿竟潦倒不售。于是人益非笑之,以为是皆学古之罪也。然余二人不以为讳,而自信益坚。及是四十年,诸君相继物故,余与道卿亦既老矣。方拟扁舟从君于荆溪之上,相与道旧故,悯穷悼困,以逑宿好;而君又不禄。呜呼!尚忍言哉!尚忍言哉! 君卒之明年,其季弟允卿裒录其遗文若干卷,不远数百里走吴门,属余为序。余受而阅之曰:“此余与君所为获重困者,正昔人非笑之具,所谓不祥之金也,尚奚为哉?虽然,就当时言之,诚若迂缓,足取非笑。万一他日有知君者,读其书而称之,使百世之下,知有道卿之名,则不能不有恃于此也。且以一时举子言之,莫不明经业文,以为取科第无难也。卒之猎高科,登膴仕,曾不凡人;而泯没无闻者皆是。以道卿今日视之,果孰多少哉?此余所以有取于是,而无用于彼为也。允卿所以倦倦不忘者,岂无意哉!” 君博综而雅驯,修辞命意,力追古作者。视一时诸人,若不屑意,而独若有取于余,余实让能焉。今集中所存,自足名家。后有识者,必能信而传之,尚奚有于余言? 君讳濂,字道卿,大川其别号也。(32) 因知前引县志所载杭濂小传,主要据此文而成。《(乾隆)江南通志》卷194“艺文志”亦载:“《杭大川稿》,宜兴杭濂。”(33)可知其别号大川,文集乃因别号而得名。其季弟杭洵,字允卿,亦无功名,嘉靖十四年(1535)曾刊其兄杭淮所著《双溪诗集》8卷;《双溪诗集》卷6有《和允卿弟腊雪志喜歌》。杭道卿从弱冠即随都穆、文徵明等致力于古文辞,与文氏一样科场失意,“潦倒不售”,遭人“非笑”,以为“学古之罪”,“二人不以为讳,而自信益坚”。其所为实先于“文必秦汉”的前七子;更早于嘉靖年间唐顺之、归有光等“唐宋派”。惜其文今不传,难以窥测其所为。文徵明序称其“博综而雅驯,修辞命意,力追古作者。视一时诸人,若不屑意”,亦可见其姿态。 周道振《文徵明年表》将文徵明与都穆、唐寅等“倡为古文辞”的时间系于弘治二年(1489),并谓是年“与杨循吉、杭濂交游”(34),未详所据。前举文氏于弘治三年有次韵杭濂诗,故其与杭濂订交,应在该年或前一年。序谓“及是四十年,诸君相继物故”,按:唐寅卒於嘉靖三年(1524),都穆卒於嘉靖四年(1525),祝枝山卒於嘉靖六年(1527),若据其倡行古文辞之年而下推四十年,所称“及是”的时间为嘉靖八年(1529),道卿犹在世;而味其文意,道卿之卒,乃在此后一二年间。 杭濂有兄二人。《(乾隆)江南通志》卷166“人物志”载:“杭淮字东卿,宜兴人。宏治已未进士。历右副都御史,总督南京粮储。工诗,五言尤胜,有《双溪集》。兄济,进士,历官通政使,亦能诗,有《泽西集》。弟诸生濂,与祝允明、文壁诸人为诗文友。”(35)杭济(字世卿)、杭淮都有功名,只有杭濂以诸生老。按:《双溪集》卷6有《王用昭第见吾弟道卿饮惠泉诗感而用韵》,内有句云:“挂壁出我道卿诗,犹似当时歌白雪”(36)。《阳羡古城揽胜四集》收录有杭濂《任公钓台》(37),清许棫纂《重修马迹山志》卷5收录其《题西青小隐》七律一首(38)。杭淮生于天顺六年(1462),卒子嘉靖十七年(1538)。若杭濂小其仲兄3岁,则当生于成化元年(1465)。故杭濂的年齿,与都穆(1458-1525)、祝允明(1461-1527)、文徵明(1470-1559)、唐寅(1470-1527)等相近,略晚于都穆、祝允明,而稍长于唐寅、文徵明。其卒约在嘉靖九年(1530),去世时约66岁。 邵璨与杭濂同乡且交好,若两人年寿相仿,则邵璨亦当生于成化元年前后,卒于嘉靖初。因此,杭濂、邵璨弱冠后的主要活动时间是在弘治、正德间(1488-1521),下及嘉靖朝的前十年(1522-1531)。 又,徐渭称邵文明为“老生员”,设45岁以上可称“老生员”,则《香囊记》的创作时间,可以初步推定为正德五年(1510)之后,嘉靖四年(1526)之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