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张协状元》中“后行脚色”一词明确是指器乐演奏演员,而不是扮演角色的演员。《张协状元》中的“后行脚色”是整个宋元时代以“脚色”称演员的孤例,不能被视为戏曲中“脚色”正式形成的标志。笔者有《〈张协状元〉中的“后行脚色”辨》一文专门讨论这个问题,未刊稿。 ②角色一般被读作[jué sè],但有时候也会被读作[jiǎo sè]。脚色一般被读作[jiǎo sè],有时候也被读为为[jué sè]。由于脚色与角色音同,所以二者常常被混淆,把“角色”写作“脚色”和把“脚色”写作“角色”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但脚色与角色各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和特定的使用方法,其实是非常不同于彼此的概念。为了研究的严谨和便利,我们提倡在中国古代戏曲研究中用“角色”指具体的、个性化的人物(character),用“角色类型”指称类型化的角色(role),用“脚色”指所有的生、旦、净、末、丑这类称呼演员的特殊符号,涉及脚色制的内容则直接用脚色制而不用角色制。 原文参考文献: [1][唐]李林甫等.陈仲夫点校.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该条文献由刘晓明首次发现,详参《杂剧形成史》,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23页. [2][汉]班固撰、[清]王先谦补注.汉书补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唐]杜佑著、王文锦等点校.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4]任士英.唐代流外官制研究(上)[A],唐史论丛[M],1990. [5][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唐]释圆照.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M].大正新修大藏经(五十二)[Z]. [7][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8][宋]赵升编;王瑞来点校.朝野类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9][宋]王明清.挥麈录[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10][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1][明]汤显祖.南柯记.[明]毛晋.六十种曲(四)[Z].北京:中华书局,1958. [12][明]方以智.通雅[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明]汤显祖.邯郸记.[明]毛晋.六十种曲(四)[Z].北京:中华书局,1958. [14][明]薛近兖.绣襦记.[明]毛晋.六十种曲(七)[Z].北京:中华书局,1958. [15][明]杨柔胜.玉环记.[明]毛晋.六十种曲(八)[Z].北京:中华书局,1958. [16][元]石君宝.李亚仙花酒曲江池.[明]臧懋循.元曲选[Z].北京:中华书局,1958. [17][明]冯梦龙.警世通言[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18][明]沈龄.三元记.[明]毛晋.六十种曲(二)[Z].北京:中华书局.1958. [19][明]汪廷讷.狮吼记.[明]毛晋.六十种曲(十)[Z].北京:中华书局,1958. [20][明]冯梦龙.醒世恒言[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21][清]钱泳.履园丛话[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2][清]袁枚.随园随笔[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23][宋]耐得翁.都城纪胜.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唐宋元卷)[Z].合肥:黄山书社,2006. [24][元]吴自牧.梦粱录.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唐宋元卷)[Z].合肥:黄山书社,2006. [25][元]夏庭芝.青楼集.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Z].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26][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Z].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27]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明代卷)第一集[Z].合肥:黄山书社,2009. [28][明]沈自晋.望湖亭记[M].长乐郑氏藏明末刊本.古本戏曲丛刊编刊委员会辑:《古本戏曲丛刊》二集[Z].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 [29][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0][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Z].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