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观点 >

[文萃]施旭升:中国乐文化视域下的《牡丹亭》评价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8-09-10 《民族艺术研究》 施旭升 参加讨论

    作为一部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作品,有关《牡丹亭》的思想及艺术审美价值,其实历来是评判不一的。特别是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对《牡丹亭》虽仍不免有着或贬或褒的评价,但是其经典的地位却从未被撼动过。
    朱恒夫教授等数年前发表的《作品的缺陷与评论的缺陷——读汤显祖的<牡丹亭>及其评论》一文(以下简称《缺陷》),认为《牡丹亭》在“具有很大的思想及艺术价值”的同时,“它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对于《牡丹亭》一剧的剧情构造的“芜杂”、关目编织的“松散”以及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的矛盾,都一一加以列举;进而还指出了当代评论界对《牡丹亭》思想意义的误解。(朱恒夫、赵慧阳:《作品的缺陷与评论的缺陷——读汤显祖的<牡丹亭>及其评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应该说,《缺陷》一文所揭示的问题,也许不在于对一部作品评价产生了褒贬歧异,因为任何一部思想艺术丰厚复杂的作品都难免为人说道,对其产生不同的评价。故而,问题的关键可能还在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如何全面地理解《牡丹亭》的艺术审美价值,特别是如何理解它的思想矛盾和艺术瑕疵?
    追根究底,《牡丹亭》乃是根植于一个深厚的中华乐文化的传统当中,不仅属于一般文人自我述说与倾诉的传统,即抒情诗的传统,更是属于在不断被演述、被生发、被重组改造的话语系统,即乐文化的传统。故而,本文意在将《牡丹亭》置于其所赖以生存的中国古代乐文化的传统当中来加以释读和评价,以期获得关于《牡丹亭》的更为准确和全面的理解,消除一些不应有的误读。
    很显然,人们已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不能以一种理想的甚至西式的戏剧样态来衡量和剪裁《牡丹亭》;更不能以所谓“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原则来“硬评”《牡丹亭》。因为,对于《牡丹亭》因梦成戏、慕色而亡、人鬼幽媾、还魂复生的剧情构造来说,“如果仅仅将‘还魂’情节解释为浪漫主义手法或超现实主义方法,实际上很难让今天的欣赏者进入汤显祖所设置的语境中并获得真正的审美认同。”(钱华:《<牡丹亭>文化意蕴的多重阐释》,《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甚至很可能造成对于《牡丹亭》思想与艺术的恣意曲解。因为,语境不同,意义有别;尺度不一,评价有误。
    究竟如何全面地理解与评价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的经典文本之《牡丹亭》?无疑,《牡丹亭》的成就与瑕疵并存。其得失之间,正显示出《牡丹亭》之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只是《缺陷》一文对于《牡丹亭》思想及艺术上的不足的揭示稍显浮表化,而未能深及根源;且其“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评价视野显然与《牡丹亭》的产生土壤、生存环境是不适宜的。
    就主题表达而言,如果说,《牡丹亭》一剧的传奇故事,在世俗的眼光中,似乎显得荒诞不经,然而在戏剧舞台上,却又在情理之中。它惊世骇俗,却又入情入理:爱情可以超越生死,可以冲破礼教,可以感动冥府朝廷!正因为汤显祖深切洞鉴观众中的世俗品味,从而在他的创作中,就要明确告知后人,这尘世中的忙忙碌碌都不重要,唯有一个“情”字,才可以让人不顾声名利禄,甚至超越生死;人只有生活在感情中,才可以得到永生;而这个“情”,不仅是男女情爱,它本质上不是事件的“真实”,而是情感的“真切”,它可能就是人们心中的一个梦。如果没有《牡丹亭》,人们便无法想象爱情的力量会如此惊天动地,无法相信梦想的力量会彻底地改变人生。正如一切伟大的艺术作品所能给予人们的思想启迪,自《牡丹亭》诞生以来,杜丽娘就一直能够“活”在舞台之上,她告诉人们应该怎么生活:如果没有情爱,没有梦想,人也便没有希望;唯有爱情,能使人虽死而犹生!
    就剧情构造而言,既然《牡丹亭》所言无非一个“情”字,一个女子上天入地、寻觅真情的故事,那么,其情境设置与意象营构也就无不围绕此“情”而展开。虽然,有人谓之“爱情”,有人谓之“情欲”,但无非一个“情”字,惟其“缘境起情,因情作境”,因而这种“情”也就成为其“还魂再生”的剧情模式的主要动力源。
    故而,惟其以“情”为纲,以“礼乐”“俗乐”“巫乐”为纬,融传统乐文化于一体,《牡丹亭》的主题表达与剧情构造才显得既一以贯之又包容性极强。其主旨无疑是一曲关于人性觉醒的礼赞!惟其颂人情、正人心、突显人性启迪的价值,《牡丹亭》才成为明代中叶以来冲破理学藩篱与禁欲主义的一声号角、一曲悲歌。我非常赞同这样一种判断:“一部《牡丹亭》正是在杂乱无序中,以‘阴阳两界’‘花园内外’为转轴,构建了一个精致的二元世界:男性与女性,情与非情。”(李舜华:《花园内外,阴阳两界——试论<牡丹亭>男性世界与女性世界的分与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牡丹亭》之经典价值庶几正在乎此。
    (摘编自《民族艺术研究》2018年第3期《关于中国乐文化传统视域下的<牡丹亭>评价问题——兼与朱恒夫等商榷》,胡子轩/摘编)
    (作者: 施旭升,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