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归来》上映引热议 对于曾经辉煌过许多次的张艺谋来说,拍摄《归来》实在有些耐人寻味。或许是证明自己有归来的权利,或许只是对电影行业的一点贪恋,但毫无疑问的,今时今日的张艺谋,即便是这种残留在影坛的决心,也往往让人丧气。 或许是因为成长,那种农民式的不舍;或者是因为市场,我们难得富裕过;或许是因为一口气,这口气已经许多年没有提得起来,张艺谋依旧在坚持。然而,与这种坚持截然相反的,是他的安全意识。 他是一个生活在套子里的人,面对着外面的世界小心翼翼,而我们知道,艺术,即便是电影,最怕的就是小心翼翼的保守。 他说不用考虑票房,事实上,作为离开张伟平的第一部作品,他把票房看得比谁都重,于是一边言辞激烈地数落了曾经的合伙人,一边小心翼翼地取悦尽量多的观众。甚至因为安全,他在艺术的道路上也越走越远,他羡慕王家卫,可以推倒重来,而在他这里,功利主义占据了话语权。 安全的套子里的张艺谋,模糊得根本看不清这个世界。 我无意于争辩诸如一滴泪水是否廉价这样的问题,也无意于争辩让人流泪的电影究竟是不是好电影这样一个老套的话题。我们都曾被各式各样的东西打动过,一个新闻,一个节目,一篇“知音”类的文章。事实上,《归来》恰如《知音》。 单就影片来说,抽离了所有元素的《归来》是无本之木的,感情的推叠更在于演员的表演。我们无从知道两人如何相爱,更无从知道两人坚持这么多年的困难(比如收入来源等等),我们只知道一个人爱另外一个人,并长久相伴。 这种设置类似于爱情片里常见的“一见钟情”,不问缘由地就爱得死去活来。功利主义,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也是张艺谋这么多年缩手缩脚的最大障碍。他必须让一切变得安全起来。这种“必须”的使命感,让他与好电影渐行渐远。 张艺谋似乎也曾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在一次采访中说自己的性格是一个“悲剧”,无法做到不管不顾。以张艺谋的地位说出这样的话,着实让人遗憾,如果电影都变成左顾右盼,你还能有什么指望? 既无法归来,不如索性归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