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于清道光年间的大盂鼎,是现存最大的带有铭文的西周青铜器,具有重要的文物、文献价值。因其流转经历曲折离奇、可歌可泣,又被视为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 大盂鼎,通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达153.5千克,为西周时期的炊器。折沿,敛口,双耳立于口沿上。深腹中空,内壁有铭文,足上有扉棱。整体造型庄重大方,纹饰简洁质朴。 关于大盂鼎的出土地点,历来有两说:一说陕西岐山礼村,一说陕西眉县礼村。通过考察陕西青铜器出土分布情况,多数研究者认为后者更为可信。据记载,与大盂鼎同出的还有一小盂鼎,也刻有铭文,后来在战乱中被毁,仅有拓片传世,令人扼腕痛惜。 大盂鼎出土后,先被岐山宋金鉴收藏,后流入北京。宋金鉴进京考中进士,做了翰林,他在琉璃厂德宝斋发现了大盂鼎,于是以白银3000两购得,运回岐山老家。宋氏家道中落后,大盂鼎落入左宗棠之手。左宗棠又将其赠予工部尚书潘祖荫。潘祖荫没有子女,他过世后,生前收藏的文物被其弟潘祖年运回苏州老家,就包括大盂鼎。潘祖年去世后,守护家传文物的重担落在了孙媳潘达于的身上。战争期间,潘家将大盂鼎重新埋入地下,躲过重重劫难。1951年,大盂鼎入藏上海博物馆,1959年后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盂鼎最有名的当属它的铭文,291字的铭文有证经补史的重要作用。内容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追溯文王受天命和武王灭商的功德,周康王强调自己要秉承先王美德。第二部分追溯盂早年学习的经历,盂深受周王恩泽,周王告诫盂要效仿他的祖父南公。第三部分是周王册命盂辅佐上司荣氏,要勤于奉公、恪尽职守。命盂继承祖父南公的官职,掌管军队、负责诉讼,辅佐周王治理天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