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该让人感受“刺激”还是“愉悦”?
时间:2024/11/28 04:11:44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春梅 点击:次
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门类的专家学者携手探讨现代杂技发展之路—— 杂技该让人感受“刺激”还是“愉悦”? “除了神奇、刺激,如何让人感觉亲近和愉悦,这是我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更希望杂技能带给我的。”提到杂技,恐怕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高难动作,长期以来,“以技巧取胜”也代表了杂技艺术的特色,北京京剧院创作室编剧林蔚然的一席话,从另一个角度给杂技提供了思考方向。在日前由北京市文联和北京杂协主办的华北五省区市杂技新人新作展演理论研讨会上,杂技界人士和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门类的专家学者携手探讨现代杂技发展之路,如何“加大杂技艺术的综合呈现”“增强与观众的情感共鸣”成为与会者热议的话题。 杂技不再是技术本身 “我很爱看杂技,多年前看过一台名为《一品一三绝》的杂技晚会,有两个节目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俏花旦》,一个是其中的柔术节目。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它们的形式和技巧结合得比较完美,还有情景设计,让杂技不只停留在技术层面,呈现了一个完整的、有戏剧性、观赏性和张力的表演。”林蔚然认为,杂技发展到现在,大家的关注点已经超越了技术本身,还包括编排、戏剧感,乃至演员在呈现节目过程中的眼神、微笑等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它已不再是技术本身那么简单”。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陶庆梅也认为,如果将来杂技的主要生存方式是在舞台上,那么与技巧相比,它的舞台呈现更为重要。陶庆梅注意到,有些杂技节目让人看了在听觉、视觉和心理上不舒服,在她看来,也许普通观众并不追求看懂一个动作难度的高点,而是只要有情感上的呼应和共鸣就可以。在她的理解中,杂技原初的意义是挑战极限,然而,现在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不断地攀比难度高点,虽然对于杂技来说,这是有必要的,但“有故事性的节目更容易让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所以可能的话,可以加强叙事性,与技巧性相结合,这样也许更好看”。陶庆梅甚至认为,与之前不同,现在杂技面对的是新的观众群体,应注重往综合艺术呈现方面发展,好看更为重要,不是简单地比难度。她建议可以考虑适当降低难度,让观众看着“舒心”。 引起共鸣是为适应市场 “要让观众产生共鸣,就要跟他们有互动,节目还需适合观众的审美需求,让他们感到舒适。”在《音乐周报》总编辑、评论家白宙伟看来,魔术师刘谦的成功正说明了这一点。中国戏曲学院舞美设计教研室主任党宁则认为,要跟观众情感贴近,就要把节目跟生活拉近,比如可以把自己某一个生活的记忆用在舞台上,会让观众觉得亲切,这也是赋予杂技文化内涵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观众中引起共鸣,我认为这关系到杂技如何适应市场的问题。”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杂技家协会主席李恩杰认为,一门艺术如果没有观众、没有市场就没有发展的可能,因此怎么提高艺术品质,满足观众需求,从而适应市场,是杂技人应该研究的。 “中国的杂技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走出国门,加拿大的太阳马戏团恰恰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起步,现在中国的杂技和太阳马戏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为什么会这样?中国有这么多的杂技资源,为什么与资源相对缺乏的太阳马戏团比,反而显得捉襟见肘?”李恩杰认为,归根结底是中国杂技的国内市场没有培育起来。“这些年的杂技市场是靠出卖‘原材料’得来的,我们都是在给别人打工,没有形成自己的行业优势和模式。”李恩杰说。中国杂技家协会理论研究会副主任、河北省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周良田认为,俄罗斯有马戏院、马戏研发基地等,形成了一个科学的杂技发展体系,而国外市场的需求正倒逼中国杂技人的杂技理念回归,作为杂技大国,我们也需要一个系统的发展渠道,加强杂技行业建设。 创新是关键,本体不能丢 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孙力力近年来明显感受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杂技是最先走向国际化的,但它现在跟国际市场已经拉开了很大的差距”,用欧洲人的话说“中国的节目已经融不到我们当中了,你们不知道我们要什么”。在孙力力的印象中,20多年前,外国人看中国的杂技节目觉得技术性高,很新鲜,可是20年后的今天,虽然中国杂技观演价格很低,但他们不愿意看,因为它没有变化。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王德新的话道出了杂技发展的关键——“杂技作为一门艺术,应该有自己的特点、规律和优势,这是它的根本,但它更需要创新,离开了创新什么艺术都存在不下去”。 对此,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晓真的体会是,今天所有的艺术都在寻求自己的创新之路,杂技也是这样。但现在更多的是技巧的创新,杂技本身很多优长的东西在创作中还没有真正得以发挥,“像太阳马戏团的节目,其情节设置与细节展现是息息相关的,我们要学习借鉴。杂技还需要对自身优长进行挖掘。”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边发吉认为,近年来,杂技界从舞台、设施、灯光、舞美、编排等方面都下了很多功夫,为满足广大人民的多元审美需求,尝试了跨界、混搭等方式,以创新探索中国杂技的发展之路。但杂技在创新的同时,不能失去自己的本体语言,即技巧、道具、造型。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音乐剧如何进入工业化流程?
- 下一篇:大数据时代的艺术学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