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艺术学理论 >

艺术学科的三套车(2)


    在谈论这些问题前,我们首先必须注意新的大背景:我们现在是在两个新形势下考虑艺术学科的规划与发展的。其一是艺术门类的独立的新背景;其二是更广阔的新背景,那就是党中央提出的文化发展战略。我认为文化繁荣的目的是执守并丰富人类的价值观念,诚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强调的,要通过文化提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这种核心价值观念当然不光是我们中国的,必须属于全人类。人类所坚持的核心价值观念无非就是共享的几个,如刚才仲呈祥教授提到的民主、平等,还有社会主义国家应特别提倡的公心,以及幸福。我国为之奋斗的小康社会就旨在人民的幸福。社会核心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逻辑关系何在呢?我认为人类的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必须以文化为牵引;文化是人类一切领域进步的引擎。在以前的文章中,我多次提到,文化不是社会的装饰,而是衡量社会发达与否的标准,也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本所在。政治领域的问题,经济领域的问题,科学领域的问题,以及其他领域的问题,其领域本身解决不了自身的问题,最终必须依靠文化来解决。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是文明,文明的成果即文化,而人类文化自觉的重要标志是价值观念,以及根据价值观念对自身行为及与自然的关系所进行的反思。人与动物有同样的本能,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能把动物性的欲望理性地区别出来,由此创造一个反思性空间,选择自己的行为。这种反思精神就是文化的核心。同样,衡量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其标准不是GDP,而是文明的高度。文明程度越高的国家,越讲究品质,越具有各个领域的创造力。历史上任何伟大的时代,如中国的唐宋时期,西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都是文化发展的结果。发生在15、16世纪意大利的伟大变革,为什么没有叫“政治复兴”?为什么也没有叫“科学复兴”,而是叫“文艺复兴”呢?那个伟大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之所以称之为文艺复兴,是因为艺术的革新引导了其他领域如科学的革命。假如我们抹掉那个时代的艺术家的名字,这个伟大的时代就不复存在了。出于同样的考虑,胡适、梁启超等前辈把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如唐宋时代看成“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直是我国几代国家领导人秉持的目标,民族的复兴就是文化的繁荣。文化的强盛就是区别一个国家发达与不发达的核心标准。这次中央把文化战略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与上述总体目标是一致的。
    这一新的形势,给艺术学科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机遇。但任何机遇都是一把双刃剑。把握得好,是优势;把握得不好,是混乱。中央从宏观上提出了文化发展战略,而具体内容是什么?有战略而无具体战术,这就要靠我们自身的把握与实践了。国家曾经鼓励大力发展动漫并给予特殊政策支持,结果怎样大家都很清楚。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战术是要出人才,出精品。这是关键之关键。我们应当制订出一套合理的体制,创造一个培养人才、催生精品的温床。高等艺术教育应该承担起这个重任。
    文化战略把文化视为国家的灵魂,民族的灵魂,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力量,这些都很英明。但如果理解不当,把其中提到的文化创意产业当作利益目标,那会引起文化的大混乱而非大繁荣。文化是无价的,正因为无价,也是最能取得大利益的,直白地说,文化比什么都能赚大钱,一件艺术珍品可以价值连城,但文化又是万不可直接变钱的人类创造,欲将文化直接转化为金钱的企图只会泯灭文化,贬低人类的最高价值观念。从人们开始谈创意文化产业的时候起,我就对此有些担忧,曾与仲呈祥教授多次表达过我的焦虑。我们通常习惯于抓住概念的皮毛而忽略其实质。艺术与经济当然有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直接的产品与利润的关系。而我们只看见了欧美国家文化的经济增长点,而无视这种增长点仅仅是文化提升国民素质,文化激发各个领域的创造力所带来的副产品。“创意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由英国学者提出来的。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观念?我们似乎都没有理解其因。简言之,这个观念的提出跟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知道,15、16世纪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大转折点,称为现代世界的诞生,当时的强国如意大利等,除了有文化的大繁荣之外,其征服世界的物质力量依靠航海,造船的水平决定了国力的强盛。19世纪人类历史又出现了一个转折点,其动力是工业革命,机械动力成了征服自然与世界的主要工具。英国这个小岛国在19世纪称霸世界,靠的是文化加机械,靠挖煤炼钢造机器与铺铁轨。20世纪又是一大转折,电脑把人类带进了信息时代,使地球上的人能够迅速分享新知识、新技术,在这样一个资源与新技术迅速共享的全球化时代,思想即创意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因此,欧洲有些学者预言,21世纪是一个思想的时代,各个领域的发展取决于创造性的思想。Culture Industry不能单纯讲文化产业,而是要像生产产品一样大量产生思想,并通过思想的创造力赋予人类所创造的新技术以更大的价值。思想成了竞争的主要实力,有思想就先进,没思想就落后。文化是为各个领域提供思想的源泉,所以我国真正的科学家如钱学森等极为重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仲呈祥教授在发言中,不断强调文化发展是要提高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对事物的本质认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文化的主要构件是艺术。因此我们在座的所有人都承担着党中央提出的文化发展战略里一个非常具体的任务。这个任务就是要制订良好的艺术教育标准,特别是各个艺术门类的评估标准。我们这些院校的领导们要坐下来好好研究问题,切实地制订出一套既灵活又能坚持高标准的检验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的评估体系:结合国家提出文化发展战略,具体制订出艺术学科发展规划、教学要求条例、创作与研究评价标准。这是我们学科面临的第一项任务。
    第二项任务是加强学科自身的思想与理论建设。前面说过,我曾呼吁要把艺术创作与文字化研究一视同仁,当时是为艺术的学术价值辩护,要争取门类的自立,所以话只说了一半,今天门类既已独立,可以把另一半的话说出来了。别人反对艺术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的主要理由是:门类的设置是与高层次的学位教育相对应的,各一级学科博士点是培养高层次的研究者的,而艺术属于“术科”性质,言下之意是无学术可言。
    这种无视艺术人文价值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但反思一下艺术学科的现实,的确存在着缺乏学科意识的问题,即没有从学术的高度把创作、教学与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历次的学科申报工作中,我个人一方面同情专业的艺术院校,反对种种根本无视艺术性质的评估条例;但另一方面,我也深感我们自身的学科意识的淡薄,甚至思想的贫瘠。我们可以责怪上面所制定的表格中的许多内容与要求不符合艺术学科性质,是按照理工科思维模式而制订的,如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等量化指标,整个申报表格中几乎没有反映创作的条项。然而,这并非说表格中的所有东西都违背艺术的性质,事实上有些内容是所有学科共同的,如学科的历史,学科建设的思路,以及各学科方向带头人的研究思路等,无论是什么学科,这些内容都必须填好,而翻阅我们专业艺术院校的表格,情况就不那么可观了。仅从这一点而言,专业艺术院校一定要加强自身理论的建设,不仅要大力加强艺术史论专业,而且要切实重视创作的理论研究。艺术门类的设置,最大的好处是把创作纳入学术成果范畴,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甚至歧视史论研究。作为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师,没有理论就没有思想,没有思想就没有艺术判断力,而没有判断力就没有创作能力。我们在艺术院校经常听到的一种说法,正是没有思想的典型例子:人们不假思索地把技术与艺术对立起来,认为过于重视技术或技能,便会失去艺术。在我当学生的时候,老师就警告过我,一旦专注技术,作品就会缺乏艺术性。仿佛技术与艺术是互相干扰,互相抵触的。当我不解地问老师,怎么在不拘泥技术的前提下获得艺术性呢?得到的答复是凭感觉作画。感觉仿佛是艺术性的保障。而当我追问用怎样的感觉时,答复是凭你自己的感觉,你心灵的知觉与眼睛的感觉。我当时迷惑了,如果技术消除艺术,而艺术性又仅靠个人感觉而获得,我们为何还要进学院学习呢?在今天的教学中,这种连技术和艺术之间的内在关系都搞不清的情况依然存在。2008年,我在中国美术馆策划首届“全国艺术硕士优秀作品展”,期望在向社会展示新生的艺术硕士学位教学成果的同时,消除上述技术与艺术的对立。在为该展览所写的序言中,我特意谈到了这一点:“艺术家不但要有观念,更重要的是要有把观念视觉化的技能。今天,人们对艺术与技巧的关系多有误解,以为谙熟技巧反会扼杀艺术性。其实,没有技术,就没有艺术。如前人所云,艺术之事,‘能重于知’,‘能’即技巧。程会昌说:‘不知而能者有之矣。未有不能而知者也。’心手相应是艺术创作过程中最难把握的境界,所谓的‘神来之笔’,所谓的‘灵感’,无不源于心手妙应。手上技术不够火候,心何以能授之于手?技巧只有从有法到无法,而不可能从无法到无法。如果说我们感到技巧在妨碍我们的创作,那不是技巧本身的问题,而恰恰说明我们还未真正掌握技巧。《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庖丁并非在技外见道,而是在技中见道。技术到了完善处就是艺术,即‘技进乎道’。”我个人认为,我们所说的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其实应指技术与思想的关系。
    艺术,在此指有思想、有智慧地处理事务,诚如人们常说“政治的艺术”、“战争的艺术”、“经商的艺术”等等。这里的艺术是思想与技能的高度融合,是智慧。而这种思想、智慧的内涵无法仅仅通过我们专业本身而获取,需要读书与思考。我们经常讲艺术家要提高修养,这个说法在现实中实际已成套话。其他的修养并不能转化为艺术本身,泛泛地读几本书所获得的知识也不能直接解决艺术问题。我们汲取其他养料的目的是培养思考与表达的智慧。作为高等艺术学府的教师,不能仅凭个人经验教学,必须具备将自己的技能、创作经验、对传统的理解等转化并提升为一种可以传授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否则就形同普通的匠人。从事艺术创作教学者,首先应该是创作的研究者,创作的思想者,并非一定要发表多少论文,而是应培养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和对艺术的理解的能力,而要培养这种能力,就必须把教学、创作与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