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对西方艺术的双重影响(10)
时间:2024/11/28 01:11:11 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 作者:陈炎 点击:次
然而,无论这部“历史”如何卓越,无论这其中所体现的“知识”如何丰富,历史只不过是历史,知识只不过是知识。“文学”毕竟不是“经济学”或“统计学”,它所包含的历史和知识与其所应该具备的美学价值完全是两个范畴的东西。 在这种将文学变成“百科全书”的科学化倾向的同时,西方人的理性冲动还有着用艺术进行“形而上思考”的宗教化、哲学化的倾向。如果我们对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甚至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这些被西方人所称道的文学名著加以分析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它们与其说是艺术上的成功,不如说是哲理上的胜利。前者通过作者游历“地狱”、“炼狱”、“天堂”的过程,思考的是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中者通过浮士德与靡菲斯特的订约来反思有限的感性生命与无限的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至于后者,曾有人写过一本英文版研究专著:《从莎士比亚到存在主义》(From Shakespeare to Existentialism)。书中把哈姆雷特有关“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干脆理解为“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这其中最为关键的“to be or not to be”,与存在主义的开山鼻祖海德格尔著名的哲学著作Being & Time思考的是同一问题。 经典的文学创作如此,现代的西方文学更是如此。这种将文学艺术科学化、哲学化的倾向与西方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在这种理性精神的推动下,西方的文学家们在认识世界和反思生活的层面上确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美学上则未必成功。因为知识的丰富和思想的深刻并不能取代情感的愉悦。前者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后者才是一个美学问题。传统西方学者的错误,就是用前者取代了后者,从而用认识取代了欣赏,用知识取代了情感,用科学取代了文学、用历史取代了诗歌、用哲学取代了戏剧。今天,如果我们仍将这些问题放在西方文化的体系内部加以思考,可能会觉得是完全合理、无懈可击的。然而,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放在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谱系中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原来以为的那些不言自明的标准内部其实隐藏着很多问题。 总之,受科学精神的影响,从古希腊开始,西方人就从“摹仿说”入手,将艺术创作看成是认识世界的手段和工具。于是,他们从代数的角度研究音乐,从几何的角度研究建筑,从解剖的角度研究雕塑,从透视的角度研究绘画,从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这种研究既造就了西方艺术的辉煌成果,又导致了西方艺术的观念误区。因为科学手段的介入,确实能给艺术创作带来某种手段上的支撑;但科学精神的渗透,又常常遮蔽了艺术创作的美学目的。就前者而言,如果没有数学、力学、解剖学、透视学、历史学的介入,西方的音乐理论、建筑方法、雕塑技巧、绘画原理、文学描写绝不会达到如此高超的境界;就后者而言,这种高超的境界并非指向美,而是指向真。当音乐成为代数的方程演练、建筑成为几何的变化魔方、雕塑成为人体的解剖模型、绘画成为透视的彩色图片、文学成为历史的文字记载的时候,艺术便在高超的技巧帮助下沦为认识世界的手段和工具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