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那些我们一起刷过的热点(3)
时间:2025/09/18 01:09:42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乔燕冰 点击:次
数字阅读不啻正在改写人类新的阅读历史。 增长虽然迅速,但碎片化、低质化、盗版等,却是当下更多倾向于娱乐泛阅读的数字阅读内嵌的弊端和隐忧。然而,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移动支付、消费升级的加持,内容付费正在通过赢得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和接受而悄然改变这一现状。今年9月,北大教授一门网络课程价值3000万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喜马拉雅FM”、“豆瓣时间”等内容付费平台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优质内容埋单,内容付费因此成了文化消费新的增长点,这无疑正在提示着一种深度阅读习惯的趋势。 另一方面,从《朗读者》到《见字如面》,多档与阅读相关的文化类节目接连火爆电视屏幕和社交网络,同名图书亦持续畅销,无不发出了不同文化旨趣的讯号。与此同时,在2016年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利好政策以及自身经营改革创新带动之下,连锁书店、特色书店等遍地开花。 如果说实体书店再成新宠可称为“地利”,人们渴望深度阅读的观念走向能谓之“人和”,那么作为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阅读行为,数字阅读是否已然成为助力和加速全民阅读时代的来临的“天时”? 广场舞大妈抢地盘,谁动了谁的奶酪? 今年6月,河南省洛阳市的王城公园篮球场,篮球青年和广场舞大爷大妈因地盘之争互掐,由言语冲突发展成肢体冲突,该视频被曝光,公众一片哗然。 8月19日,安徽滁州南谯区乌衣派出所接到报警后出面调解一起纠纷,两支广场舞队为一个小广场“地盘”争执不下,辖区派出所和社区最终给出“各用半年”方案平息了事件。 不独抢地盘引纷争,广场舞噪音严重扰民、高考期间拒停跳舞、青岛老人暴走团占据快车道健身,甚至临沂老年晨跑团遭到出租车冲撞,导致一死两伤等各类新闻及恶性事件频现。 事实上,近几年,从温州广场舞事件,到上海鲁迅公园重新开园后舞迷们凌晨“抢地盘”,广场舞事件频出,其间更是花样百出,放水的、抛塑料瓶的、扔鸡蛋的、打弹珠的、泼粪的、放藏獒的、轰高音炮的甚至放猎枪的……从互怼到围殴,广场舞时常变身“广场武”,折射出各地大众文化生态某种堪忧现状。 这些事件中,老人群体抱怨社会对老人不宽容,年轻人对老人不尊重,年轻人则愤言“不是老人在变坏,而是坏人在变老”,在他们眼中,“任性”的广场舞大妈甚至成了为老不尊的代名词。究竟孰是孰非? 在老龄化社会的日益逼近,以及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的今天,此类事件日益频繁或许是一种必然。与老人群体乃至全民日益旺盛的休闲运动需求、精神文化渴求以及参与社团活动的热情相匹配,社会适应群体性文体活动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足是其根本原因,大众期待能通过有关方面盘活存量和做大增量等路径提供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更科学有效地调配公共资源也似乎是根本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基本途径。 另一方面,各地也在相应出台对广场文化活动的时间、区域、音量进行约定和限制等规定措施,制定相关处罚条例,以减少和避免此类事件发生。然而,在这些理性冰冷的规约制度之外,或许更需要感性与温热的理解与反思。就像某地到处张贴“谢绝广场舞”这样的告示,可否想见其中字字是如何寒冷凛冽于大妈火热的心头? 有段子这样说:大妈碰瓷倒在车前,年轻车主心生一计,掏出手机放起《最炫民族风》,大妈就像打了鸡血一样跳起来,踩摆着音乐节奏飘然而去…… 在以青年与老年两大代表性价值群体之间因时空观与价值观隔阂而造成冲突中,如果能多一份段子中戏谑语言背后那种宽容的心态,多一份感受那份执著酷爱的情怀,这场群体利益角逐或许更容易平衡。 机器人写诗,攻克人类最后的精神堡垒? 全世界就在那里 早已拉下了离别的帷幕 生命的颜色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当艺术遇见技术,便产生了《至爱梵高》
- 下一篇:别让套路套住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