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墨成象
时间:2025/09/19 12:09: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黄野 点击:次
书者,写也;写甚,字也。这两句话概括了字与书的源出关系和互为关系。书写是晚于汉字的。人们为了记事、抒情的方便,创造了汉字——一种象形文字。最初的汉字不是“字”,而是“画”。如:岩石壁上的涂画、泥陶上的符号等。这种汉字象形、曲笔、繁琐等,因此用这种汉字记事时,不像是“书写”而像是“涂画”。在书写的发展和成熟中,笔纸墨更确定和精细化。工艺将竹简、木简改造成更宜书写、更出艺术效果和方便收藏的宣纸。自此,书写从主要记事的功能中退出,独立成一种关于“书写”的艺术——中国书法。 书法,上升到法的高度,就是形成了一定的规律、规则、学科、范畴等。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算起,书法在一代代文人墨客的手中积累起无比丰富的书写经验和学识,形成了诸如秦时的篆体,汉时的隶书、草书,魏晋南北朝时的行书,唐宋时的楷书,以及其变体。其中狂草比较个性自我,易于发挥创造力;楷书则端正不苟,需要功力。这些书体形成、发展、鼎盛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朝代,灿若星汉的书法大家依体而为,又多有分野而殊别。经过几千年的沿袭,书法已是一个司空见惯、不厌其详的概念。从根本上看,书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就书写工具而言,它受笔的影响;就书写液而言,它受墨的影响;就书写承载物而言,它受纸的影响;就书写主体来看,它受人的影响。人是一种有思想、有情感、懂得专业知识的复杂对象。从运笔之手来说,手对它不无决定性(如:手的力度、敏捷、悬腕、用气等);从心理、情感、理念来说,人的修为、境界、审美等,对它不无决定性。同时人作为场的介入体,场的空间、贵贱、周围的人,也无不影响他/她的情绪、心态和发挥。不过就最终字形决定书写来看,落墨成字,字成书法。 书法是一种视觉艺术,运墨成象,但它受制于字的框架。汉字(繁体字),从具象来看,它是抽象的字;从抽象来看,它是具象的字。这使它画象不足,抽象有余。只能在字的限定内示以具象。这又使它具象单薄,高度依赖书法的价值。汉字的另一种局限是它的字义、笔画、构架等,你必须因循于它,而后才能创造和变化。 举凡练字的人,多是从临帖开始的。所临的帖都是名人的,这使自己可以在对书法所知甚少的情况下,字能成形成体。同时也熟悉了“横竖撇捺点钩”、偏旁部首、初字本字以及用笔的技巧,如:锋头、侧锋、回锋、钩锋,枯笔、浊笔等,为离帖而书准备基础。这本来是捷径,但入体容易出体难。就像一个人依靠拐棍走路,弃之,反站立不了。而且,书写意识和习惯更是不易出辙的,对一个书法家来说,只是在临帖的水平上是不行的。出帖自立必不可少。这往往需要持久不懈的习练,转益多师为吾师。这出帖也可以理解为形成自己的东西,艺术贵在创造和独特,不然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以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南方分院书法家乔平的书法为例,其重笔齐一,形实影清,汲墨正锋,左右相陈。其行楷书作《一起来更精彩》便体现了这种审美风格和书法特征。作品《云山珠水》,云山藏峰,珠水开怀,应和一种广州襟怀。该句录自《白门柳》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的《广州赋》。四尺隶书红斗方《诗礼传家》,除了重笔齐一,形实影清外,更有一种敦厚的满尺盈法,显示出一种传统中国的美学路数。小斗方,曹操诗 《观沧海》,亦有不变求变、变中不变的行书章法。 “我思故我在”,或可译为:“思考是唯一确定的存在”,这是法国17世纪著名哲学家、物理学家、神学家笛卡尔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标签,它强调思考对哲学家存在的重要性或唯一性。对于书法家,则为“我书故我在”,强调书写对书法家的重要性或唯一性。 众所周知,随着书写工具的发展、变化,印刷品的盛行,电子读物的出现,以宣纸和毛笔载书的空间越来越小,只是作为一种过去的存在,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被保护。 运墨有神,神外有灵;气在字间,韵在篇里。拆字为笔,合字为象。一字为笔,合篇为象。我书故我在,不舍初源,不绝绵延。 (责任编辑:admin) |